魏朝實在想不通這個昔日整天吹捧給自己穿鞋脫襪的兄弟怎麼會爭相與客氏相好,爭風吃醋。而魏忠賢卻不動聲色,隻是暗示客氏設法通知王安。王安知道了事情經過,心中有諸多感慨,他既可憐二人同自己一樣身為廢人卻仍有兒女私情,又厭惡客氏妖媚惑眾。到了事發現場,王安見魏朝正揮拳舞腿,破口大罵,而魏忠賢卻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他喝退了魏朝,令魏朝以後不準胡鬧。又想此事因客氏而起,便低聲數落了客氏幾句,規勸她日後自重。不料想說話之間,竟見客氏滿眼的怨毒。王安身心為之一寒,從此一念及客氏,便有不祥之感。
經過這次風波,魏忠賢與客氏更加相親相愛。他利用客氏與小皇孫的關係日益接近小皇孫。當時朱常洛無寵,連累由校母子竟常常得不到充足的宮祿供給,諸多勢利的太監亦仰仗鄭貴妃之勢,不把他們放在眼裏。但魏忠賢卻始終盡心盡力侍奉這母子二人,使他們深受感動。他常常帶著小主人騎馬溜狗、嬉戲玩耍,與其建立了深厚的主仆之情。
朱由校由皇孫變成了皇太孫、由皇太孫變成了皇長子,又由皇長子變成了皇帝。他即位之後,對哺育自己成人的客氏又封又賞,魏忠賢也跟著沾了不少光。他不僅被賜還了原姓,還被賜了一個美名——“忠賢”。他慶幸自己當年走對了路、選對了主人。
沒有人會想到魏忠賢的第一出戲就是殺掉了他的兄弟兼情敵。客氏在熹宗即位不久的一天晚上,在乾清宮中把這個自己帶大的朱由校哄睡著了之後,坐在暖閣裏等候魏忠賢。誰知魏忠賢沒到之前,卻先等來了舊情人魏朝。本來魏朝經王安一番訓導之後決定同客氏一刀兩斷,可這會兒路過暖閣時看裏麵隻有客氏一人,又見她媚態不減當日,動了舊情,上前想擁之入懷。在二人拉拉扯扯之際,魏忠賢趕到,一見這場麵便怒火中燒,同魏朝爭抱客氏。三個人吵鬧不休,驚醒了小皇帝朱由校。熹宗朱由校對這二男一女的故事早知曉,但覺二魏都曾盡力於己,對客氏說:“客奶媽心裏喜歡誰隻管告訴我,我來替你作主。”客氏表示願意和魏忠賢相好。於是熹宗朱由校就命令魏朝以後不準再有“插足”行為。魏朝雖然滿懷怨氣,也無可奈何,隻好稱是而退。這事情本來就此可以解決了,魏忠賢不願就此善罷甘休,他竟然假擬了聖旨,將魏朝發配風陽守護皇家祖墳,接著又派殺手,將曾經在自己最困難的時候施以援手的兄弟魏朝勒死在鳳陽。
王安本曆神、光二朝,德高望重,移宮一案中,又是功不可沒,因此深受熹宗尊敬、信賴。最初王安遇魏忠賢甚厚,甚至在朝臣彈劾客氏,魏忠賢日益驕橫,竟至假擬聖旨、妄侵帝權的時候,王安便開始教育、斥責他,最終竟奏請皇上懲治他,這令魏忠賢大為生氣。魏忠賢本來念及王安為人忠厚且有恩於自己,隻想奪他的權,不想殺他。那客氏卻牢記王安昔日對自己的指斥,不停地在魏忠賢耳邊說:“不要想什麼忠厚之人就不會害人。你不殺人、人便殺你。我們今日受寵,但比起當日西李仍有天地之別。那西李都是因王安而敗,何況你我身為奴仆之人呢?你如果不除掉王安,日後必定後悔!”魏忠賢信以為然,二人開始網羅王安罪名。恰好這個時候熹宗任命王安掌管司禮監,王安謙讓再三,辭不赴命。魏忠賢揪住這件事情大做文章,他唆使一些人議論王安居功身傲、目無帝王、抗旨不遵;又令客氏在熹宗麵前極盡捏造之能,說王安的壞話。魏忠賢眼看這些沒有效果,便重演故伎,矯旨將王安削職充軍,然後借刀殺人,將其交至西李故侍劉朝的手中。劉朝怨恨王安壞了主子的大事,因此對王安百般刁難折磨。他不給王安食物,想將其餓死解恨,誰知王安拾取草籽充饑,堅持了三天還沒有死。魏忠賢得報大怒,就放出惡狗,活活咬死這個兢兢業業服侍了王室三十餘年的老太監。
魏忠賢除掉了王安,像搬掉了一塊壓在自己心上的大石頭,從此在宮中便肆無忌憚了。魏忠賢早已不滿意自己的地位,他一直夢想著要進司禮監。本來明朝舊製,必須是文書房出身的太監才能進入司禮監,而文書房的太監,個個須善舞文弄墨,可是魏忠賢一字不識,卻憑著客氏在皇上跟前的幾番胡言亂語,終於得任司禮監的秉筆太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