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明朝大事記(4)(2 / 3)

王振知道,明朝從朱元璋開國一直到宣宗,對宦官的管束都十分嚴厲,因此在升任司禮監大監後,便處處裝出一付畢恭畢敬的樣子。但隨著自己地位的鞏固和勢力的加強,王振便漸漸放肆起來,結果差點被太皇太後下令處死。幸好英宗趕緊跪下為王振求情,五位重臣也為了取悅於皇帝、為了自己的後路,也都跪下求情,王振這才保住一條命。

公元1442年,太皇太後張氏病死,而當初的幾個顧命大臣也老的老,死的死,不管事的不管事,王振再也沒有什麼可顧忌的,張太後一死,王振便打著旗號,摘去了朱元璋在宮門掛的一塊寫有“內臣(即宦官)不得幹預政事,預者斬’’的鐵牌,破了明朝的戒律,並從英宗那裏拿到了朝政大權。此後,王振便明目張膽地廣植私黨,打擊異己:弄得朝中馬上一片混亂。麵對這種混亂的局麵,整天將心思用於吃喝玩樂的英宗不僅視而不見,無動於衷,反而認為王振忠心耿耿。

正當英宗和王振將朝政弄得一塌糊塗的時候,北方蒙古瓦剌部逐漸強盛起來,並開始向東西兩麵發展,逐漸占有了甘肅行省、西域要道哈密、幾良哈三衛,勢力向東擴展到遼東地區,向西伸展到今天的新疆、青海等地,從而構成了對明王朝的威脅。麵對這種威脅,朱祁鎮和王振漠不關心,不以為然,在瓦剌進貢來的大量物品前,朱祁鎮更是再無警惕之心。

瓦剌每年來進貢的貢使一般都在2000人左右,但常常虛報人數,冒領賞賜。王振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加以庇護,但不知道是哪根筋抽風,王振在公元1449年卻讓禮部按也先實有貢使人數給予賞賜,並將所進貢馬匹的馬價減去了五分之四。結果也先得知後勃然大怒,以明朝曾答應將公主嫁給他的兒子又失信為借口,於當年夏起兵,分四路向內地進攻。一路上打得多年戰備荒廢的塞外明軍落荒而逃,將明軍的城堡一一攻陷,將孤零零的大同城圍了個水泄不通。

前線戰敗、告急的報告頻頻傳到北京,朱祁鎮頓時慌了手腳,他先是派井源等人率兵前去迎敵,結果全軍覆沒,朱祁鎮不得不找來王振和群臣商量對策。大同離王振家鄉蔚州不遠,王振在蔚州有大批田產,他怕蔚州被瓦刺軍侵占,竭力勸說朱祁鎮親率兵馬抗擊也先。朱祁鎮便聽從了王振的話,僅通過兩三天的籌備,就匆匆忙忙率50萬大軍出征。也先得知朱祁鎮親征便佯裝敗退,誘使明軍深入,將來祁鎮的前鋒擊潰。慘敗的消息傳來,已經深入大同的朱祁鎮和王振嚇得匆匆決定班師回京。退兵本來是越快越好,但是王振卻想到他老家蔚州去擺擺威風,更想借機邀請皇帝((J陸聿”他的家鄉以光宗耀祖。幾十萬人馬離開大同,往蔚州方向走了四十多裏,這時王振忽然想到,這麼多的兵馬到蔚州,他家莊田裏的莊稼豈不要遭到損失,王振便讓朱祁鎮下令改變行軍路線,掉頭向東奔向宣府。

這樣一折騰,拖延了撤兵的時間,被瓦刺的追兵趕上了。也先聞知朱祁鎮退兵,立即派大隊騎兵日夜追襲。很快就將改變行軍路線的明軍追上,並擊潰明軍殿後部隊。

朱祁鎮在明軍且戰且退的護衛下來到土木堡。這裏離懷來城僅20裏,大陽也剛剛下山,有人勸朱祁鎮趁天沒黑,再趕一陣,進了懷來城再休息,瓦刺軍趕采,也可以堅守。王振卻因為自己的千餘部錙重車輛未到而讓朱祁鎮在土木堡紮營等候。第二天,土木堡就被趕上的瓦剌大軍重重包圍了。

土木堡地勢沒有水源,士兵們饑渴難耐。但挖地二丈多仍見不到一點水。也先於是設計假意講和,並指揮軍隊詐退。朱祁鎮和王振見瓦刺退兵,信以為真,立即下令移營取水。幹渴極了的明軍立即爭先恐後地找水,隊形大亂,早有準備的瓦刺騎兵從四麵八方向明軍衝來,將明軍衝得潰不成軍,爭相逃竄。

朱祁鎮親帶親兵衝了幾次都沒有成功。眼看突圍無望,索性下馬麵南盤膝而坐。堂堂的明朝皇帝就這樣被瓦刺士兵捉住,窩窩囊囊地做了俘虜。朱祁鎮被俘後,護衛將軍樊忠把怒火集中到了王振身上,他猛喊一聲,“我為天下誅此賊”,用鐵錘朝王振的腦門砸去,這個閹貨就這樣死去。隨朱祁鎮出征的大臣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野,戶部尚書王佐,內閣學士曹鼐、張益,侍郎丁銘、王永和等人戰死,幾乎是明朝全部精銳的50萬大軍基本上全軍覆沒。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土木之變”。

朱祁鎮被俘後,也先欣喜若狂,認為謀求一統天下的時機到,準備用朱祁鎮向明朝政府要挾。朱祁鎮被俘的消息傳來,京師大亂,但在太皇太後和大臣於謙等人的堅持下,清除王振的死黨,加強北京的保衛,迅速做好迎擊瓦剌的準備,並擁立朱祁鈺登基稱帝,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

這一招果然使也先大失所望,便挾持著朱祁鎮,率大軍直逼北京,結果於謙率領明軍擊敗也先,也先不得不裹挾朱祁鎮返回。隨後向明中央提出講和,並願意將來祁鎮放回。朱祁鈺不願放棄皇位,本不想讓哥哥朱祁鎮回來,但在於謙的勸說下,派人與也先議和,並接回來祁鎮。朱祁鎮回到北京後,即被景帝送進了南宮(今北京南池子),由做也先的俘虜,變為被弟弟幽禁的“囚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