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54年春,朱元璋與徐達等率兵來到定遠,汁降張家堡驢牌塞地王武裝3000人,又乘勝星夜奔襲定遠另一股武裝橫澗山的“義兵元帥”繆大享、繆降,得其精壯2萬。朱元璋在得到了這支生力軍之後,立即重新編製,整頓紀律,加強訓練,從而使之成為一支戰鬥力很強的伍,聲勢大振,四方歸附。
在定遠,地主知識分子馮國用和馮國勝兩兄弟前來投奔朱元璋。朱元璋見馮家兩兄弟熟讀經書,精通兵法,廣有謀略,便經常向他們請教治軍取國的方法。有一次,來元璋問取天下的大計,馮國用說:“金陵龍蟠虎踞,向來是帝王之都,如能先奪取金陵作為根據地,然後四處征戰。提倡仁義,以收人心,奪取天下是不難的。”朱元璋聞罷大喜,立即下令拔營向金陵方向進發。
進軍途中,定遠的地主知識分子李善長前來投奔,朱元璋同他促膝交談,問他奪取天下之方略:李善長說:“秦朝末年大亂,漢高祖也是平民出身,因為他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濫殺無辜,所以隻花了五年時間成就了帝業。現在元朝政治這樣混亂,天下土崩瓦解,您何不向漢高祖學習呢?”朱元璋聽後連連稱善,當即留在身邊幫助自己出謀劃策;丈人儒士的韜晦方略使朱元璋堅定了奪取天下的雄心壯誌,加快了他橫掃群雄,統一天下的步伐。
公元1355年春,劉福通等迎立韓林兒稱帝,號小明王,立國號“宋”。不久郭子興去世,韓林兒任傘郭子興之子郭天敘為都元帥,妻弟張天灶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不久,郭天敘與張天灶二帥攻集慶,皆戰死,朱元璋又被提升為大元帥,於是郭子興所部盡歸朱元璋。
公元1356年春,朱元璋親督水陸諸將攻取金陵。在城外屯兵的陳兆先戰敗投降,朱元璋得其眾36000人,並在降卒中挑選500人帶到自己的營房,讓他們環榻而寢:朱元璋脫下戰袍,一覺睡到天亮。這500人對朱元璋的信任感恩戴德,在攻打金陵城時;中鋒陷陣,英勇殺敵,旋即攻下金陵城,元守將福壽戰死,水寨元帥康茂才和軍民5餘萬歸降。小明王韓林兒,又任命他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的左丞相。攻占金陵之後,朱元璋改金陵為應天府。
此時的朱元璋,雖擁有應天府這樣一個根據地,但處境仍是很困難的,他東有張士誠,西有徐壽輝,北有元軍,三麵受敵。朱元璋便派兵陸續攻占應天周圍的一些城鎮和地區,控製住應天外圍的各處戰略據點。在公元1357年勝利攻占徽州後,經大將鄧愈推薦,朱元璋覓得老儒朱升。朱升當麵給朱元璋謀劃了一個具有曆史意義的重大戰略、就是:“高築城牆,廣積糧,緩稱王”。
就是說,要擴充兵力,鞏固後方;發展生產,儲備糧食;不圖虛名,暫不稱王,以減小受攻擊目標。朱元璋聽後連連點頭。朱升的話雖不多,以後確實成了指導朱元璋奪取天下,建立大明王朝的行動綱領。
“高築牆”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指要有一個強大和鞏固的戰略根據地,用以積蓄人力、物力。朱元璋聽取了朱升的謀略選擇應天及其周圍的地區作為根據地來”高築牆”;“高築牆”的另一個含義,是指建立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建立武裝力量,就必須抓緊軍隊建設,注意軍事訓練,提高義軍將士作戰的本領。
朱元璋的“廣積糧”戰略,有著鮮明的針對性,其意義是遠大的已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重視糧秣。朱元璋盤踞在江淮一帶,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按理說糧食不成問題;但朱元璋仍然要把“廣積糧”作為大戰略的三大要素之一。這是因為元末的江淮自然災害十分嚴重,百姓經常是無法解決溫飽,而朱元璋的起義軍現在已有幾十萬之眾,雖在攻占江南後得到了很多的糧食,但由於起義軍迅速擴大,很快就消耗幹淨。因而朱元璋在戰事頻繁的空隙中,抓緊糧食生產。他任命元軍降將康茂才為都水營田使,由他負責興修水利和屯田等項農業生產的事宜。並且下令各部隊利用戰爭的空閑時間都要在駐地開墾荒地,種植糧食,幾年的功夫不僅解決了軍隊的糧食困難的問題,而且還有了大量的剩餘,改變了曆來打戰的軍隊靠吃軍糧的習慣。同時,又建立了管領民兵的萬戶府,主要職責是將民間的部分壯丁編為民兵,農時耕種,閑時練兵:這樣就大大減輕了自己勢力範圍中農民的負擔,得到了當地百姓的擁護。
“緩稱王”作為朱元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大戰略的最後一個環節,實際上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在天下大亂的封建時代,起兵割據並不是說就和中央勢不兩立,但一旦稱王稱帝,朝廷必定要派大軍前去鎮壓。徐壽輝稱帝的第二年,元朝大軍就對其發起大規模的進攻。同樣的道理,張士誠、劉福通等人,都遭到了元軍的圍剿。隻有朱元璋,一直到大舉北伐南征前,都未受到元軍主力進攻。
為了避免樹大招風,較早地暴露自己,以防止在力量脆弱時被吃掉,朱元璋在形式上一直對小明王保持臣屬關係,用宋政權的龍鳳年號,打紅巾軍的紅色戰旗,就是鬥爭的口號也與宋政權一致不二。直到公元1364年,朱元璋才稱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