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宋、遼、金朝大事記(3)(2 / 3)

公元1022年正月,趙恒抱病前去看燈,回來後便臥床不起,一個多月後去世。

仁宗趙禎

(公元1010年~公元1063年)

在位時間:公元1022年~公元1063年

曾用年號:天聖、明道、景佑、寶元、康定、慶曆、皇

佑、至和、嘉佑

諡號:神文聖武明孝皇帝

廟號:仁宗

安葬地:永昭陵(今河南鞏縣)

公元1010年,宋真宗趙恒第六子趙禎出生,生母李宸妃,後過繼給章獻皇後劉氏為養子。

公元1022年,宋真宗病死,年僅13歲的趙楨即位,是為宋仁宗此後朝政被劉皇後把持。

公元1033年,劉皇後病死,趙禎正式親政。

公元1039年,北宋與西夏發生廷州之戰,次年又發生定川之戰,宋軍兩戰均敗;

公元1042年,宋遼再次議和,北宋增加對遼的納銀和絹。

公元1043年,範仲淹在朱仁宗的支持下實行新政。

公元1047年,宋軍貝州宣毅軍發生王則領導的起義,堅持約三個月後被宋軍鎮壓。

公元1048年,北宋宮廷侍衛發動起義,衝入皇宮旋即失敗。

公元1063年,宋仁宗趙禎病死,享年54歲。

宋真宗曾生有五個兒子,但這五個兒子都相繼夭折,因而趙禎出生時,舉宮歡慶,宋真宗更是欣喜異常,視之為掌上明珠,並作為自己的唯一繼承人。公元1018年,宋真宗便將9歲的趙禎立為皇太子,並舉行了隆重的皇太子冊封禮。

公元1022年春,真宗病逝,年僅13歲的趙禎即位,是為宋仁宗。

趙禎即位後,因年齡尚幼,所以朝政都由皇太後處理。宰相丁謂等人對劉太後極盡奉承之能事,得到皇太後的恩寵。丁謂從此漸漸飛揚跋扈起來。

丁謂的所作所為很快激起朝野的不滿。當時京城流傳一句話說:“欲得天下寧,當拔眼中釘(丁謂);欲要天下好,莫如召寇老。”劉太後知道後,對丁謂也開始不滿,並借王曾彈劾丁謂與擅移真宗陵穴的雷允恭相互勾結,包藏禍心,欲為不軌的機會,將雷允恭殺死,貶丁謂到崖州(今海南崖縣)去做官。丁謂的親信任中正、林特等人也先後被貶。

而此時的趙禎,並無心思也無興趣關注朝政,他關心的是自己的書法。除了陪太後例定的坐朝聽政外,趙禎就一門心思地投入到書法的練習中,以至於後來他的飛白書頗有功力,在宋代皇帝中也是數一數二的。

隨著年齡的漸長,趙禎開始對專權的劉太後不滿,並以疏遠太後為他立的皇後郭氏,進自己熱戀的張氏為才人,又進為美人的辦法,來表示對太後專擅的不滿。

公元1029年,範仲淹上書,請太後撤簾歸政,結果被太後出判河中府(治今山西永濟蒲州鎮)。接著宋綬上書,也被貶知應天府(治今河南商丘南)。後來還有林獻可、劉渙等人先後上書,還是被劉太後遠貶嶺南。趙禎看在眼裏,嘴裏卻不說什麼,而是在心中更增加了對太後專權的不滿。直到公元1033年春,劉太後病死,趙禎這才真正做起了皇帝。

趙禎親政以後,首先就將太後在朝中的親信如羅崇勳、夏竦、範雍、陳堯佐、晏殊等人全都貶為外官。宰相呂夷簡雖曾力助趙禎,但固被懷疑曾阿附太後也被罷相,貶出判陳州。然後重新起用張士遜、李迪為相,任用王隨、李谘共參國政。因勸太後撤簾歸政而被貶的宋綬、孫祖德等人,也先後得到重用。這樣,趙禎就迅速地建立起與自己同為一心的統治集團,以便於以後的施政。趙禎還將郭皇後以無子為借口,廢為尼姑,幽居長寧宮,範仲淹也因勸諫而被貶為外官。

趙禎在掃除掉太後的親信後,也再無心管理朝政,而是與寵妃尚氏、楊氏等人縱情聲色,恣意享樂。後來趙禎因酒色無度而患病,因此百官群臣紛紛上書,要求整肅後宮,楊太後也親勸趙禎,趙禎這才有了些親政的意思。

這時,宋朝西邊的黨項政權迅速發展起來,黨項國主元昊於公元1038年正式稱帝,建立西夏,並進行了一係列改革,使得西夏迅速強大,成為宋朝西部最大的隱患。

公元1039年春,元昊派人出使宋朝,要求宋朝承認西夏,並於當年年底先發製人,率兵人侵保安軍(今陝西誌丹縣),圍攻承平寨(今陝西延安西北),隨後又進攻宋朝西部的邊防重鎮延州(今陝西延安)。宋軍組織抵抗,結果在延州之戰中損失嚴重。趙禎不得不起用主戰的韓琦和範仲淹等人率兵攻打西夏,才得以收複失地。

宋軍稍獲勝利,趙禎以為元昊的西夏不足為慮,派人潛入西夏,挑動西夏自相殘殺,企圖坐獲漁人之利。元昊知道後勃然大怒,又於公元1042年大舉攻宋,包圍宋將葛懷敏,殲滅宋軍9400餘人,戰馬600餘匹,乘勝直驅渭州(今甘肅平涼)。

麵對這種形勢,趙禎不得不請求議和,但直到公元1044年,元昊迫於遼的進攻,急於和宋抗遼,才答應稱臣,同時提出巨額“歲賜”。趙禎馬上答應了元昊的求和條件。

契丹此時也趁火打劫,於公元1042年初,以大軍壓境來威脅趙禎,逼著趙禎增納“歲幣”議和。契丹竟趁宋朝困於西夏之際,不費一兵一卒,便取得了巨額貢納,這對宋朝來說,無異於是又一次“澶淵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