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之戰後,周世宗立即嚴肅軍紀,將逃跑的大將樊愛能、何徽嚴厲處罰,擢升趙匡胤為殿前都虞侯,並委以整頓禁軍的重任。在趙匡胤的主持下,後周禁軍完成了汰除老弱、調選精壯和組建殿前司諸軍三項工作。趙匡胤利用主持整頓的機會,發展自己的勢力,將心腹羅彥環、郭延斌、田重進,潘莢,米信、張瓊、王彥升等人安插到殿前司諸軍各重要部門,同時又主動與其它中高級將領交結,並同石守信、王審琦、韓重斌、李繼勳、劉慶義、劉守忠、劉廷讓、王政忠,楊光義等高級將領結拜為義社十兄弟,趙匡胤逐漸擁有了自己的勢力。之後,伴隨著後周世宗不斷地南征北戰,趙匡胤因功逐漸升遷,被提升為忠武軍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使。此後,趙匡胤不但交結武將,也與趙普、王仁瞻、楚昭輔、李處耘等文人來往,井羅致到麾下,成為心腹幕僚。
公元959年春,趙匡胤平生最怕的後周宰相王樸突發腦溢血而死,幾個月後,周世宗也因病去世,其7歲的兒子柴宗訓即位。為防止兵變,趙匡胤又被提升為殿前都點檢,掌握了後周軍權。此時的趙匡胤更有理由和實力篡位稱帝,因此趙匡胤加緊活動,將自己的心腹一一擢升為殿前副都點檢、殿前都虞侯等職務。整個殿前司係統的所有高級將領的職務均由趙匡胤的人擔任了,隻剩下並不是趙匡胤勢力圈子內的副都指揮使韓通,但他勢孤力單,自然無法同趙匡胤相抗衡。趙匡胤現在是萬事俱備,隻欠東風。這個東風便是趙匡胤奉命出征。
公元960年的農曆正月初一,後周君臣正在朝賀新年,趙匡胤指使人謊報軍情,說是契丹與北漢聯合入侵後周。契丹出兵鎮(河北正定)、定(河北定州)二州,北漢兵自土門(河北獲鹿西南井陛口)東下。小皇帝柴宗訓征求了宰相範質、王博的同意,宰相範質、王溥真假不辨,立即令趙匡胤率領禁軍前往迎敵。
正月初二,趙匡胤率兵來到離開封幾十裏的陳橋驛。剛安頓好,便有趙匡胤的親信在營中煽動說:天邊有兩個大陽,正在搏鬥,一日克一日,這是天命。士兵們一傳十,十傳百,很快軍中都知道“一日克一日”這件事了。
當晚酒後,趙匡胤假裝酒醉臥床睡覺。趙匡義、趙普與將領們商議兵變。將領們讚同“立點檢為天子”。趙普以“長保富貴”為由,要將領們聽從指揮,並派人馳告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殿前都虞侯王審琦等。第二天清晨,趙普、趙匡義率諸將至趙匡胤臥室,隻見將校們手握刀劍,擠在院子裏,齊聲高喊“諸軍無主,願策太尉(對高級軍事長官的尊稱)為天子。”趙匡胤未來得及回答,一件象征著天子黃袍的黃色上衣就披在了他身上,眾將校統統跪拜,高呼“萬歲”。趙匡胤假意推拒後,宣布:“若要當皇帝,就必須聽從我的命令,並不得縱兵大掠,對周帝及皇族加以保護。”眾將表示願“惟命是從”後,隨之火速回師開封,在早已等候在京城的石守信等人的配合下入城。入城後,未遇到後周文武臣僚抵抗,僅武將韓通抗拒兵變,為王彥升所殺。趙匡胤派潘美去通知範質、王溥。範、王得知兵變後,後悔莫及,被迫承認趙匡胤代周自主。事已至此,柴宗訓也無計可施,隻得召集百官,宣讀了別人替他準備好的“禪位製書”、“應天順人”地將帝位讓給了趙匡胤。後周滅亡。當日,趙匡胤登位於崇元殿,受臣僚拜賀。後周恭帝降為鄭王,遷居西京(河南洛陽)。次日,宋大祖趙匡胤頒定國號為宋,宋朝正式建立,趙匡胤即宋太祖。
趙匡胤的捷足先登,隻不過使後周舊臣失去了一次實現野心的機會,卻沒有打消他們的野心,他們有的在等待觀望,希冀再起,有的則準備起兵,公開與新王朝決裂。麵對這種局勢,趙匡胤以靜製動,采取以穩定京城、籠絡後周舊臣為主的方針,並根據這一方針,對後周舊臣實行了官位依舊,全部錄用的政策,甚至連宰相也仍由王溥、範質、魏仁浦三位舊相繼任。為了保證對後周舊臣籠絡和收買的成功,對於那些恃勢欺淩舊臣的新貴們,趙匡胤則毫不留情地嚴加處理。當年兵變入城時的先鋒王彥升,自恃擁立有功,橫行不法,曾敲宰相王溥的門以嚇王溥,結果王彥升被貶為唐州刺史。但後周舊臣還是有人不滿趙匡胤的登基,起兵作亂。公元960年春,昭義軍節度使李筠舉兵反宋,北漢又出兵南下,聲援李筠,在揚州的周大祖外甥李重進也準備起兵響應,一時聲勢浩大。麵對這種局麵,趙匡胤首先拉攏隻是求富貴的李重進,賜他“鐵券”,以示永保富貴,誓不相負。然後以趙光義及趙普、吳延柞留守東京,趙匡胤本人親征李筠。在身為皇帝的趙匡胤身先士卒的精神鼓舞下,士兵們自然是人人爭先,奮勇殺敵,很快大敗李筠,將北漢軍隊趕走,李筠走投無路,自焚而死。隨後趙匡胤又掉頭南下,征服了揚州李重進,宋初的“二李之亂”得以平息,趙匡胤與後周舊臣之間的矛盾也基本上得到解決。
解決了與後周舊臣的矛盾後,趙匡胤又掉過頭來,將矛頭對準擁立有功,且手握重兵的大將們。趙匡胤深知,五代時期之所以會出現那種朝代更替,不暇稍息的現象,與其說是因為皇帝大弱,不如說是因為臣屬太強。特別是那些領兵大帥,依仗手中的兵權,篡位弑主,易於反掌,是威脅皇權的最大勢力。為了確保統治的穩固,趙匡胤決心采取更為積極的措施,收奪禁軍將帥的兵權。有一次,趙匡胤把趙普找來,單獨談話。開口就問他:“自唐末以來,五代更迭,征戰不斷,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情況?”趙普說:“道理很簡單。國家混亂,毛病就出在藩鎮權力太大。如果把兵權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禁軍大將石守信、王審琦兩人,兵權太大,還是把他們調離禁軍為好。”趙匡胤說:“你放心,這兩人是我的老朋友,不會反對我。”趙普說:“我並不擔心他們叛變。但是下麵的將士如果鬧起來,隻怕他們也身不由己啊!”趙匡胤一拍大腿說道:“幸虧你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