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勃這個誅滅諸呂,擁戴劉恒當皇帝的頭號功臣,劉恒確實感激他,給了他最高的獎賞。但他對周勃卻不如對自己的舊屬那樣放心使用,所以在劉恒穩定自己的地位後,開始著手打壓權力過大的周勃,拜其為相後又罷其相,然後又再度拜其為相,最後還是以列侯歸國的名義把周勃免了職。
後來,有人上書說,周勃要造反,劉恒就把他抓進了監獄。幸虧周勃與薄昭有些交情,通過薄昭向薄太後解釋。薄太後也相信周勃不會造反,她說:“絳侯懷揣皇帝玉璽,統帥長安北軍的時候不造反,如今住在一個小縣裏,反倒會造反?”劉恒聽後,又親自調閱了周勃的案卷,確無造反證據,這才放了他,恢複了他的爵位。周勃出獄後,又活了9年。劉恒最終未讓周勃橫死,算是中國曆史上少見的特例了。
勤儉持家
劉恒並不是一個勇於創新的皇帝,還隻是一個守成皇帝,隻不過,他這種守鹹,要比漢惠帝在位時的形勢要更為穩定,再加上漢初黃老無為的統治思想在劉恒身上得以進一步發展,因此,就憑借這兩點,漢文帝劉恒就能取得“文景之治”的功績。
劉恒自公元前180年末開始,至公元前157年,當了23年皇帝。在這23年中,他所采取的基本國策是與民休息,安定百姓。也許是他本身就不是在奢華中成長生活,況且他在做皇子的時候地位也比較低下,因此得以接觸到社會中下層人物,對他們的生活也較為了解,也希望能夠為這些貧下中農帶來一些生活上的轉變。當然,作為統治者來說,要想穩定自己的統治,除了要有一個穩定的統治階級,還需要得到被統治階級至少不是反對的態度。因此,劉恒在他即位不久,就接連下了兩道旨在贍養鰥寡孤獨、貧窮困窘的人的詔書。為了刺激農業生產的恢複和發展,他曾“開藉田”,“親率耕,以給宗廟粱盛”,又采納晁錯“貴五穀而賤金玉”的主張,實行以糧食換取爵位或贖罪的政策。他曾多次降低田稅。公元前167年曾一度宣布“除田之租稅”。這些政策的實施,使漢朝國力迅速恢複,文景之治的局麵終於有了雛形。此外,無論從國政、吏政,還是自我要求、皇親約束等方麵,劉恒都有一些比較突出的做法。
公元前179年,劉恒即位不久,就和平地解決了南粵問題。秦末農民起義之際,南海郡尉趙倫乘機擴大勢力,聽到秦朝滅亡,就合並桂林、象郡,自立為南粵武王。漢初,劉邦無力遠征,派使者立趙倫為南粵王,要他在當地和南粵族各部,與漢朝能使,不要擾亂附近各郡。到了呂後時期,呂後認為南粵是蠻夷,斷絕了兩地之間正常的貿易往來。於是,趙倫惱羞成怒,就自號南武帝,發兵攻打長沙郡,呂後派兵征伐,屢屢敗歸。趙倫本是真定(今石家莊市東北)人,雖去南海已49年,不忘家鄉。他聽說先人墳墓已被破壞,親族兄弟被殺,更為惱火,發書要求漢朝撤離長沙郡的駐軍,給他進去親族兄弟。劉恒即位後,下令修複了趙倫先人的墳墓,派人慰問了他在真定的親人,還給趙倫的親族兄弟以尊貴地位。然後派使者持詔書和禮物去見趙倫,並告訴他隻要削去帝號,不再擾亂附近郡國,則承認他為南粵王,允許他自治,與漢朝通使往來,趙倫同意了。
對於北方的匈奴,劉恒基本采取和親與防禦政策,保持邊塞地區的安定。劉恒還采納了晁錯“徙民實邊”的建議,招募內地居民遷往邊塞,為其提供生活、生產條件,亦兵亦農,世代居住,形成防禦力量。
漢文帝劉恒不論在國事開支方麵還是在個人用度方麵,都精打細算,簡樸從事。在劉恒當皇帝的23年中,宮室、苑囿、狗馬及各種裝飾器物都無所增加。他曾想在驪山建一座供宴遊用的露台,找來工匠合計了一下,需要“百金”,這相當於十戶中等人家的財產,劉恒於是作罷。他常穿的是粗糙的黑色綢料衣;他寵幸慎夫人,但不讓她穿拖到地麵的長衣,帷帳不準用帶有繡花的貴重絲織品,以免帶起奢侈浮華的風氣。
漢文帝時曾與大臣兩次討論刑罰問題。公元前178年討論廢除連坐法。陳平、周勃便按照劉恒的意思,宣布廢除有關收孥連坐的一切法律條文,使有罪的按法律治罪,不收捕為官府奴婢,沒有罪的不受牽連。公元前167年討論廢除肉刑。針對當時肉刑過濫的現實,文帝給禦史大夫下令廢除肉刑,用別的辦法代替。丞相張蒼、禦史大夫馮敬根據這個詔令製訂了一個取代肉刑的法令,經漢文帝批準於當年頒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