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這時期,除了寫《詠懷古跡五首》一類詠史抒懷的作品外,把目光落在現實政治上,寫了《諸將五首》。指責朝廷的大將不能完成保衛國家的使命,當吐蕃入侵時,不能禦敵;當回紇入侵時,不能替君主分憂;不屯田自給,徒然加重人民負擔;不支持中央財政,反擁兵自重。在這組詩中,如“漢朝陵墓對南山,胡虜千秋尚入關”;“洛陽宮殿化為烽,體道秦關百二重”;“回首扶桑銅柱標,冥冥氛祲未全消”;“錦江春色逐人來”;“巫峽清秋萬壑來”等等詩句,表現了杜甫對國家命運,人民遭遇的深沉的憂慮、關注。
杜甫在這一時期,回顧長安往事,寫下了《洞房》、《宿昔》、《能畫》、《鬥雞》、《曆曆》、《洛陽》、《驪山》、《提封》等詩篇如《鬥雞》:
鬥雞初賜錦,舞馬即登床。簾下宮人出,樓前禦曲長。仙遊終一閟,女樂久無香。寂寞驪山道,清秋草木黃。
此詩寄寓了杜甫深刻的批判精神,以含蓄蘊藉的手法表現著他明確的思想。
杜甫此時,也回憶自己的往事,他的《壯遊》詩從7歲學詩寫起,一直寫到客居巴蜀,是一篇完整的詩的自傳;《昔遊》和《遣懷》則敘述自己當年與李白、高適的梁宋之遊。他在總結自己往日的經曆,抒發著胸中抑鬱的誌意,他並不消沉,更沒停下手中的詩筆,他的創造力仿佛更旺盛。他寫出了沉實高華蟬聯的《秋興八首》。大型組詩從不同角度描繪景物,抒發感情,有千門萬戶之妙,無重床架屋之弊,語言精美,音韻鏗鏘。
如:一、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江問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係故園心。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二、夔州孤城落日斜,每依北鬥望京華。聽猿實下三聲淚,奉使應隨八月搓。畫省香爐違伏枕,山樓粉堞隱悲笳。請看石上藤蘿月,已映洲前蘆荻花。
三、千家山郭靜朝暉,日日江樓坐翠微。信宿漁人還泛泛,清秋燕子故飛飛。匡衡抗疏功名薄,劉向傳經心事違。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衣馬自輕肥。
四、聞道長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勝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異昔時。直北關山金鼓震,征西車馬羽書馳。魚龍寂寞秋江冷,故國平居有所思。
五、蓬萊宮闕對南山,承露金莖霄漢間。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雲移雉尾開宮扇,日繞龍鱗識聖顏。一臥滄江驚歲晚,幾回青瑣點朝班。
六、瞿塘峽口曲江頭,萬裏風煙接素秋。花萼夾城通禦氣,芙蓉小苑入邊愁。朱簾繡柱圍黃鶴,錦纜牙檣起白鷗。回首可憐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州。
七、昆明池水漢時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織女機絲虛夜月,石鯨鱗甲動秋風。波漂菰米沉雲黑,露冷蓮房墜粉紅。關塞極天唯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
八、昆吾禦宿自逶迤,紫閣峰陰入渼陂。香稻啄餘鸚鵡粒,碧梧棲老鳳凰枝。佳人拾翠春相問,仙侶同舟晚更移。彩筆昔曾幹氣象,白頭吟望苦低垂。
杜甫所寫《秋興八首》的思想內容是他的愛國思想。組詩中,由夔州聯想到長安;由暮年漂泊羈旅,寫到國家盛衰;從長安往昔的追憶回到現實的亂離,其中不盡憂思是他自經喪亂,目睹國家殘破而不能有所作為的無可奈何又五內焦灼的憂國情思的集中體現。八首詩婉轉相關,仿佛是同一主題不同的變奏,從多方麵淋漓盡致地把憂國主題表現出來。把國家動亂、未來難卜的局勢象征地表現出來,充分體現了杜甫七律詩的創作成就。
大曆元年(766年)冬天,夔州都督柏茂琳到任。柏茂琳對杜甫十分優待。大曆二年(767年)初春,杜甫搬家到夔州城東的赤甲山。赤甲山附近的瀼溪兩岸,有100頃公田,柏茂琳將田交予杜甫管理。杜甫搬來便是為了照料田畝的。三月,杜甫一家又適居到瀼西草堂,附宅有40畝果園和幾畝菜圃。
他的果園有了上千株樹:紅桔、黃柑、桃樹、李樹、花椒、桅子。他的心情自然也會因此而舒暢不少。他督責手下的人耕耘公田,灌溉收獲,很是盡心盡力。這年的寒食節後,他收到了三弟杜觀來信,說來夔州看望他。他特別高興。當杜觀到達瀼西草堂時,他們兄弟暢談離情,高興至極。到了夏天,杜甫的心情更舒暢。他便寫了《圓》詩:
仲夏流多水,清晨向小園。碧溪搖艇闊,朱果爛枝繁。始為江山靜,終防市井喧。畦蔬繞茅屋,自足媚盤飧。
秋天,杜甫為了便於親自督收公田的稻子,全家搬到了東屯,把瀼西草堂借給一個姓吳的親戚(吳郎)居住。瀼西草堂附近,住著一位貧窮的婦女,杜甫居此時常給她一些照顧。吳郎住進去後,卻特意築籬防範。杜甫知道後,很不滿,寫了《又是吳郎》詩:
“堂前撲棗任西鄰,無食無兒一婦人。不為困窮寧有此?隻緣恐懼轉須親。即防運客雖多事,便插疏籬卻甚真。已訴征求貧到骨,正思戎馬淚盈巾。”杜甫對長期戰亂造成的寡婦淒苦,賦役繁重,人民貧困的社會情況有更清晰的揭示,便寫了《虎牙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