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諸葛亮(1)(3 / 3)

在隆中的10年內,諸葛亮發憤讀書、立誌成才、研究社會。他在《戒子書》中曾提到:“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他分析了立誌、學習、成才之間的關係。認為“立誌”是“成才”的主觀條件和動力源泉,“向學”是“成才”的最基本的手段。正是諸葛亮隆中讀書成才經驗總結。

諸葛亮雖然身在隆中,卻心係天下,時刻關注著國家的安危,留心著時代的變幻,利用一切時機向師友學習請教,了解當時的風雲人物,分析瞬息萬變的政治形勢,並在這些活動中逐漸立下了救世補偏、安邦治國的遠大誌向。他與由江東歸來的龐統傾心交談,了解到孫權集團的曆史與現狀,聽到關於周瑜、魯肅、張昭等的許多傳說和事跡,也獲悉了哥哥諸葛瑾在江東的不少情況。龐統還在諸葛亮麵前談起過曹操。尤其是黃承彥老先生,曾對逐鹿中原的袁紹、曹操的優劣長短、發展前景作過精辟的分析和預測。後來發生的官渡之戰及其結果,證明了黃老先生的確料事如神。諸葛亮在汝南靈山從事時,酆公也多次給他談過曹操已定北方,孫氏創業江左的有關情況。並告訴他劉備是漢室的血脈,希望諸葛亮將來能輔佐劉備建功立業。在隆中的最初幾年,使諸葛亮大惑不解的事情。是他所崇拜的龐德公、黃承彥等長者,為什麼寧願過著布衣的生活,而不願意與荊州牧劉表進行合作。諸葛亮時間一久,才逐漸了解到,在群雄爭鬥的激烈時代,劉表隻不過是一個徒有虛名、崇尚空談、不足與謀大事的人。諸葛亮至此才弄明白。兩位老人的選擇是一個聰明之舉。

諸葛亮他自幼受到的教育是以忠孝為本的儒家正統教育,再加上隆中10年的學習思考,師友的影響啟迪,以及混亂時局給他的刺激,更加堅定了諸葛亮匡時救世、忠君報國的思想信念。匡時救世的具體目標就是複興日益傾頹的東漢王室,而具有漢室之胄身份的劉備似乎也可以視之為複興漢室的希望所在。至於曹操和孫權,他在與酆公的談話中就認定“操為國賊,權為竊命”(《諸葛亮集》故事卷二《遺事篇》)。

諸葛亮有一次與石廣元、徐庶、孟公威諸友相聚,他對三位朋友說:“你們三人如果入仕為官的話,憑諸位的才幹,足可以登上刺史、郡守之位。”當三人反問諸葛亮的誌向時,他卻淡淡一笑,並不作答。其實,三位老友對諸葛亮的卓越才能和遠大抱負都十分清楚。因為諸葛亮往常將自己比作春秋時期輔佐齊桓公取威定霸的名相管仲和戰國時期一舉攻克齊國70餘城的燕將樂毅,立誌成為一個以天下為己任、身兼將相的棟梁之材。10年的磨礪,使諸葛亮確立起救世濟時的宏偉誌向,使諸葛亮具備了經天動地的傑出才能。他一旦抓住機遇,憑借曆史舞台,施展他的聰明才智,實現他的遠大理想。

劉備,字玄德豚郡涿縣(今河北涿縣)人,西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劉勝之子劉貞,於漢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受封為涿郡陸城亭侯,五年後因故被奪去侯爵,劉貞一支就世世代代居於涿郡。傳至劉備祖父劉雄、父親劉弘時,仍擔任著州郡的下級官吏。劉備少年喪父,家道衰落,隻得與母親以販履織席為業,生活頗為艱難。

劉備自幼不喜歡讀書,卻愛好狗馬、音樂、衣服。他有著與一般孩童不同的遠大誌向,曾引起長者的注意和重視。劉備後來長成身高7尺5寸(約合今市尺5尺1寸多)的男子漢。他垂手過膝,碩大耳朵。他待人和善,喜歡結交豪俠之士。河東解縣(今山西臨猗西南)的關羽,涿郡的張飛,與劉備“寢則同床,恩若兄弟”,關係十分密切,非常得人心。

黃巾起義之後,劉備在中山(今河北定縣)富商張世平、蘇雙的支持下聚眾起兵,參加鎮壓黃巾起義行列,因功被委以安喜(今河北定縣)尉之職。劉備在後來的軍閥混戰中,先後投靠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等。曹操曾表薦他為豫州牧,進位左將軍。他同曹操表麵上維持著“出則同輿,坐則同席”的密切關係。曹操有一次與劉備同席共酌,在論及當代英雄豪傑時,曹操說:“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袁紹字)之徒,不足數也。”劉備聞聽此言,為之一震,手中的筷子不覺掉到了地上。劉備暗暗為之吃驚。恰在此時,天空響起一聲炸雷,劉備立即轉移了話題,對曹操說:“聖人雲‘迅雷風烈必變’,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至於此!”就這樣,劉備總算掩飾過去,勉勉強強地收了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