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諸葛亮(1)(2 / 3)

諸葛亮隱居在隆中的頭兩三年內,正值曹操與袁紹在中原地區進行角逐,一場更大規模的戰爭正在醞釀之中。荊、襄一帶比烽火連年的北方要安定一些,因此,有不少中原的名士避亂來到荊襄地區。有從穎川(今河南禹縣)流離此地的號稱“水鏡”先生的司馬徽、石廣元和徐庶(即徐元直),有原籍汝南(今河南確山)的孟公威,有博陵(今河北蠡縣)的崔州平等。這些客居襄陽的名士和當地的龐德公及其侄子龐統、沔南的黃承彥等,是諸葛亮往來甚密的摯友,敬服的師長。如龐德公之便龐統,他比諸葛亮大兩三歲。他不僅有識人之鑒,喜歡評品人物,又長於治國安邦的帝王秘策。他對當時江東的孫權,北方的曹操、袁紹等的優劣長短有著極為清醒的認識,司馬徽將他譽為南州士人之“冠冕”,稱他為“鳳雛”。諸葛亮與龐統之間結下深厚的友誼,兩人經常在一起議論時政,切磋學問。諸葛亮後來在回憶起隆中諸友的深情和從中得到的教益時說:“過去與崔州平交往,屢聞得失之言,收益不少;後來又與徐元直交遊,經常受到他的啟迪和幫助”。

諸葛亮除朝夕相處的摯友外,還交結資深博學的長者,龐德公、黃承彥和酆玖等。龐德公是居於襄陽城外峴山之南自食其力的隱士,他多次拒絕劉表的任用,被司馬徽尊之為“龐公”。還在諸葛玄在世時,少年的諸葛亮就與龐公有了往來。他每至龐公之家,都非常恭敬,有時幹脆就跪拜在龐公的床前。諸葛亮謙恭好學的精神使龐公刮目相看,兩人遂結成忘年之交。諸葛亮從龐公那裏學到許多經世致用的真本領。後來,諸葛亮的一個姐姐又嫁給了龐公之子龐山民為妻,於是這一老一少的往來更加密切。

諸葛亮又在司馬徽的介紹和幫助下,前往汝南靈山,拜諳熟韜略的隱士酆玖為師。經過一年的相處和考驗,諸葛亮的虔誠態度和執著精神感動了這位酆公。於是他授予諸葛亮《三才秘錄》、《兵法陣圖》、《孤虛相旺》等秘書,令諸葛亮揣摩研究。諸葛亮不負長者的良苦用心,隻用了100天的時間就能領會貫通書中的基本精神。在一次交談中,諸葛亮流露出身處亂世,無意進取,有誌退隱山林的意思之後,酆公說:“抱此材器而不拯救斯民,非仁者之心,然出處必以正,劉備漢室之胄,子如一出為輔,則可成立矣。”(《諸葛亮集》故事卷二《遺事篇》)關於此事的記載充滿了神秘色彩,諸葛亮在韜略計謀和救民濟世思想方麵,受到酆公的指點和影響應當是肯定的。

諸葛亮的嶽父黃承彥曾對他的成長產生過重要影響。被譽為沔南名士的黃承彥,不但性格開朗豪爽,而且學貫古今,對當時的天下大勢洞若觀火。他雖然娶東漢末年的望族蔡氏之女為妻,與荊州牧劉表結為連襟,在政治上他卻很少與劉表有聯係。諸葛亮在隆中時與黃承彥有著較多的接觸,也深為黃老先生的風度和鑒識所折服。黃承彥的夫人蔡氏去世較早,膝下隻有女兒阿醜與之相依為命。阿醜雖然相貌很差,滿頭黃發,皮膚又黑。但她天賦極高,酷愛讀書,再加上黃承彥的指點和熏陶,她的學識也令許多人讚歎。諸葛亮與阿醜之間也相知甚深,在諸葛亮成人之後,黃老先生不顧當時郎才女貌的婚姻傳統,竟當著諸葛亮的麵為女兒提親。他說:“聽說你欲擇婦為妻,我膝下有一女兒,雖然長相頗醜,黃發黑麵,但他頗多才學。依我看,倒可以與君匹配,不知你意下如何?”因諸葛亮對阿醜的學識已有所聞,並將她視之為可以相伴終生的伴侶,諸葛亮毫不猶豫地當即答應了這門親事。黃承彥隨即就用車將女兒阿醜送至隆中,與諸葛亮結下了一樁美滿姻緣。為才郎配醜女一事,好事者編出“莫作孔明擇婦,正得阿承醜女”的諺語以為笑料。由此看來,在婚姻問題上,時人並不理解諸葛亮。其實諸葛亮的擇偶標準恐怕主要是看對方是否具有真才實學,對美醜他並不在意。阿醜過門以後,勤儉持家,知書達理,無論在生活上,還是在事業上,她都給了諸葛亮以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