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在最後一次與梁惠王的交談中,清楚地知道,梁惠王從一開始就不讚成自己的仁政主張,也就根本談不上實行了。梁惠王所想的隻是用戰爭手段報仇雪恨,收複失地,使魏國重新強盛起來。這和孟子的仁政主張是格格不入的。
梁惠王公元前318年,去世,他的兒子赫即位,是為梁襄王。一天,梁襄王忽然要召見孟子。孟子滿心歡喜,以為這位新國君要推行自己的仁政主張了,急忙前去拜見。當他一見梁襄王的麵,就發現這位新王沒有一點威嚴,根本不像個國君的樣子。梁襄王一見孟子就問:“天下如何安定?”孟子認真地回答說:“定於一。”梁襄王又問:“誰人可以統一天下?”孟子答道:“惟有不嗜殺人者,才可以統一天下。”梁襄王又追問道:“那有誰來跟隨他呢?”孟子又答:“天下的人沒有跟隨他的。您熟悉禾苗的情況嗎?當七、八月間,久旱不雨,禾苗自然枯槁了。忽然有一天,天空烏雲出現,轉瞬大雨傾盆,於是禾苗得救,並且茂盛地生長起來了。像這樣,那有誰能阻擋得住呢?如今各國的君王,沒有一個不好殺人的,倘若有一位不好殺人的君王,那麼,天下的百姓都會伸長脖子期待他的解救了。如果真是這樣,百姓就會歸附於他,跟隨著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樣,那還有誰能夠阻擋得住呢?”
孟子這次與梁襄王談話,徹底失望了。他原想通過梁惠王來實現他的仁政措施,可梁惠王還沒來得及接受他的主張便去世了;新上任的梁襄王又是一副不成器的樣子,就是接受了自己的主張,也難以推行下去。使他感到繼續留在魏國,沒有任何意義,於是便重返了齊國。
齊國在威王改革之後,國勢日盛,經過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及徐州相王等一係列軍事戶交活動,逐漸成為中原地區疆域最廣、經濟軍事實力最強的國家。公元前319年,齊威王死,齊宣王即位。齊宣王力圖繼承威王的事業,擴展領土,統一天下。為此,他特別注意多方麵羅舉人才。他非常喜愛“文學遊說之士”,甚至為了籠絡人心,甘願忍受一些知識分子對他的侮慢。為了稱霸中原,征服秦、楚等大國,實現統一,齊宣王的確收羅了不少人才。早在齊宣王的祖父田桓公時,就曾在齊國國都臨淄城西稷門外設立了一座稷下學宮,招徠各派學者來這裏研究學術,議論政治,為齊國出謀劃策。經過齊威王,到齊宣王時,稷下學宮人才濟濟,“自如鄒衍、淳於有髡、田駢、接予、慎到、環淵之徒七十六人,皆賜列弟,不治而議論。”齊國成了當時思想。政治空氣最為活躍的國家。
孟子來到齊國,對齊國實行仁政充滿了信心。對他的學生公孫醜說:“憑著齊國的條件,使它稱王於天下是易如反掌的事。”沒等他的學生發問,他接著指出:“在夏、商、周三代最興盛的時候,任何國家的疆域也沒有超千裏的,而齊國就有這樣遼闊的土地;從國都一直到四方邊境,雞鳴狗叫的聲音能夠處處相聞,說明齊國人口稠密,百姓眾多。因此,不必再擴大國土,也不必再增加人口,齊國隻要靠實行仁政來稱王於天下,就沒有誰能阻擋得了。而且王者不出現的時間,曆史上從來沒有這樣長久過;老百姓被暴政摧殘,曆史上也從來沒有這樣厲害過。在這個時候,齊國這樣的大國實行仁政,老百姓一定會非常擁護。所以,如果齊國能接受我的主張,一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孟子對齊宣王寄予了很大希望。一次,齊宣王與孟子論政,一開始便問:“孟老夫子知識淵博,能將齊桓、晉文稱霸的詳情與道理講給寡人聽聽嗎?”孟子答:“孔門弟子無談論齊桓、晉文之事者,故而後世無傳,臣也就無從知曉。倘陛下定要知道如何治理天下的話,何必定要了解齊桓、晉文稱霸諸侯的道理呢?讓臣來講一講治理國家、統一天下的王道政治吧。”齊宣王一聽孟子有治理好國家能統一天下,便急忙追問:“一個國君,須具備怎樣的德行和才幹,方能統一天下?”孟子果斷地回答:“一切為百姓安居樂業考慮,要想王天下,誰人能夠阻擋……”宣王繼續追問:“依夫子高見,似寡人者,能夠王天下嗎?”孟子脫口而出:“當然可以!”齊宣王為了弄明白,繼續問道:“夫子何以知寡人能王天下呢?”孟子沒有立即回答,先講了一個齊臣胡乞曾告訴過他的一則故事:一天,齊宣王正坐在殿堂上,有個人牽著一頭牛從殿下經過。齊宣王好奇地問道:“你牽牛到什麼地方去?”牽牛人答道:“前去宰殺,祭祀一口新鑄的大鍾。”宣王道:“放了它吧,看他恐懼發抖的樣子,無罪而送進屠宰場,像殺一個無辜之民,寡人實在不忍。”牽牛人反問道:“那麼,廢除祭鍾儀式嗎?”宣王果斷地命令道:“怎麼可以廢除呢?用隻羊來代替吧!”“——不知道真有這麼一回事嗎?”孟子便又說:“憑著陛下這種好心就可以統一天下了。老百姓都以為陛下吝嗇,但我早就知道王是不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