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唱響和諧的音符(2 / 2)

麵對氣田開發是否會影響當地環境,成為當地政府和牧民關注的焦點,但這一疑慮被氣田推行“建一個氣田,留一片綠色”的方針打消。來自五湖四海的采氣人克服當地幹旱少雨,風大沙多,種植和管護難度大等諸多困難,按照綠化工程和產能建設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和同時投產的“三同時”原則,組織專業人員對沙漠地區的植被恢複和綠化種植工作進行了認真調研,妥善處理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各類汙染物,實施防風固沙工作,在井場種植沙蒿,增設井場標準化圍欄,在進站道路兩旁、集氣站、處理廠周邊植樹造林麵積達100多萬平方米,不但沒有給當地的生態環境帶來破壞,而且給原本植被脆弱的荒漠戈壁增加了2萬多畝的綠洲,在保護生態的基礎上改善了草原環境。幾年下來,每個天然氣處理廠和各集氣站四季常青、三季有花,成為了當地典型的風吹不起沙的花園式工廠。

碧草為證、藍天可憑,承載著為國作貢獻的重任,蘇裏格氣田的發展讓當地和部分氣區周邊市縣也陸續改變了能源消費結構,優化了環境,為振興氣田所在地地方經濟、造福當地人民做出了積極貢獻。如今的烏審旗,處處展現出繁榮發展的景象,成為名副其實的綠色烏審。隨著天然氣管線向城市周邊農村地區的不斷延伸,與烏審旗臨近的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等部分旗縣、鄉鎮也將紛紛享受到蘇裏格開發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實惠。

隨著“開發蘇裏格,建設大氣田”的腳步加快,當蘇裏格的天然氣承載者長慶人的責任與使命,東輸京津冀,南下豫蘇滬,西送陝寧蒙,連通四海,惠及八方,造福祖國的時候,無論是開發建設者,還是當地政府與牧民都深刻的體會到了大氣田帶來的“福氣”。一條條柏油路連接著一座座采氣站,更連接著牧民發家致富的大門,酒店、超市、商場頓時雲集,“天然氣給烏審旗帶來了名氣,帶來了人氣,帶來了財氣,帶來了福氣。”氣田的快速發展,更重要的是為牧民提供了許多就業機會,當地每年都有300多人加入到氣田建設維護、環境保潔等隊伍中,很多牧民因此有了較為穩定的非農收入。

和諧產生力量,奮鬥托起新的希望,矢誌不渝的蘇裏格建設者們,在建設大氣田、為祖國奉獻能源的同時,與美麗大草原共同奏響和諧的時代強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