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2月19日21時零8分,鄧小平患帕金森症晚期,並發肺部感染,因呼吸循環功能衰竭,搶救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20日淩晨,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和中央軍委通過廣播、電視發布《告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書》,極其悲痛地通告了鄧小平去世的消息。
一顆偉大的心髒停止了跳動。噩耗傳來,上海人民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上海各界群眾以各種方式進行悼念活動,以表達自己的哀痛心情。市委號召全市共產黨員和全市人民,深入學習鄧小平的偉大理論、革命風格、科學態度和創造精神,繼承鄧小平遺誌,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高舉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偉大旗幟,努力發揚“四種”精神,即大膽創新、堅韌不拔、尊重群眾和崇尚實幹的精神,把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推向前進。
回顧20世紀90年代,上海人民在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牢記鄧小平的囑托,抓住機遇,圍繞建設“一個龍頭、三個中心”的戰略目標,國民經濟素質明顯提高,經濟體製改革不斷深入,全方位開放格局基本形成,現代化城市的基礎設施框架初步顯見,各項社會事業進步顯著,人民生活向比較寬裕的小康水平邁進。20世紀90年代上海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以上,為21世紀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同時,上海在20世紀90年代努力探索具有中國特色、時代特征、上海特點的發展新路,在工作中始終堅持開創性、堅韌性、操作性的統一,準確把握改革、發展、穩定的關係,為上海麵向新世紀的發展創造了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
進入新世紀,黨中央、國務院進一步明確把上海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和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之一。江澤民、溫家寶等中央領導,都對上海提出了率先實現現代化的要求,上海在新的發展平台上全麵提速。按照這個目標,以“十五”計劃提出的增強城市綜合競爭力為主線,上海開始了新一輪、更高起點上的發展熱潮。
曆史,又一次給了上海再寫輝煌的大好機遇。由此,上海從償還曆史欠賬為主,轉為塑造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功能為主;從服務於“一個龍頭、三個中心”的定位,轉為服務於“一個現代化、四個中心”的新定位。
正是由於鄧小平高瞻遠矚的勾畫和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使上海這條航船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駛入了一條寬闊的航道;“王牌”的作用日益顯現。人口1600萬的上海,2002年人均GDP為4909美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近5倍。截至2003年8月底,上海累計吸收合同外資712.92億美元,累計批準外商投資項目3.08萬家。2002年在摩納哥蒙特卡洛舉行的國際展覽局第132次大會上,中國上海市獲得2010年世界博覽會舉辦權。上海的發展也獲得了一些國家政要的高度評價。澳大利亞總理霍華德說:“上海是一座偉大的城市,是世界上發展最快的國家中發展最快的城市。”法國總理希拉克說:“上海是中國現代化的熔爐,是正在進行人類曆史上最驚人的經濟和社會變革的國家向世界開放的象征。”
2003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滬視察工作。溫家寶對上海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取得的巨大成績給予充分肯定。要求上海要緊緊抓住新世紀頭20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充分發揮優勢,加快發展。並強調,在新的形勢下,上海要著眼於提高國際競爭力,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著眼於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完善綜合服務功能;著眼於發展外向型經濟,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著眼於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快城市建設和管理創新;著眼於增強持續創新能力,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戰略。
可以告慰鄧小平在天之靈的是,上海未來的發展藍圖已經繪就,上海人民在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麵落實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的精神,抓住重要的戰略機遇,滿懷信心迎接挑戰,堅持不懈奮起直追,與時俱進開拓進取,充分發揮經濟中心城市配置資源的集聚和輻射作用,為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為我國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作出新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