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龍潭虎穴顯身手(1)(1 / 3)

7年後,在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後的血雨腥風中,回國投身革命運動僅半年的鄧小平毅然隨著中共中央第二次來到了上海。雖然中國革命遭受到嚴重的挫折,但在經曆了赴法勤工儉學、留學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和國內大革命運動之後,鄧小平對中國共產黨的信念更加堅定。1927年12月,年僅23歲的鄧小平受命擔任中共中央秘書長。麵對黨中央的信任,鄧小平在協助中共中央領導人做好黨組織的恢複、重建和整頓工作的同時,開始對中國革命的出路進行深入的思考,並最終堅定地選擇了毛澤東創立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正是對這一選擇的執著信念,鄧小平欣然接受中共中央的安排,前往廣西領導革命武裝鬥爭和根據地建設,並先後兩次返滬向黨中央彙報廣西革命工作。即使遭受親人去世的打擊,即使受到由王明控製的黨中央的冷落和排斥,鄧小平也沒有絲毫的動搖。

(第一節)毅然踏上革命路

1927年秋,在大革命失敗後籠罩全國的白色恐怖中,鄧小平從武漢輾轉來到上海,這是他第二次來到上海了。7<9年前,初次來到上海的鄧小平是一位即將赴法勤工儉學的熱血青年,而7年後,再次來到上海的鄧小平已經是一名將共產主義作為畢生追求的堅定的革命者了。

在蔣介石於1927年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從高潮轉入低潮。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右派在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和財閥力量的支持下,更加殘酷地鎮壓革命力量。

從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逾31萬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倒在血泊之中,其中共產黨員2.6萬多人,共產黨組織也從公開轉入地下。麵對血腥的白色恐怖,在革命隊伍內部,有的人彷徨了,有的人脫離了黨組織,有的甚至投向了反革命的陣營,到1927年底,黨員人數從五萬多銳減到一萬餘人。然而,正是在這危難時刻,鄧小平卻毅然跟隨著中共中央一起來到上海。

雖然鄧小平回國投身革命鬥爭隻有短短幾個月的時間,但他對中國共產黨的執著信念始終沒有動搖過,這與鄧小平在法國的勤工儉學生涯和在蘇聯的留學經曆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

1920年10月19日,鄧小平和同伴們懷著以勤工儉學實現國家富強的美好憧憬,經過39天的顛簸航程,終於踏上了法蘭西——這片心儀已久的陌生的土地。

然而,當時的法國乃至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籠罩在新一輪經濟危機的陰影之下,到處是工人失業、生產停頓的蕭條景象。法國經濟的凋敝也使得許多勤工儉學生陷入了欲學不得、又欲工不能的窘境之中。據華法教育會統計,到1920年底,失業學生的比例竟然高達五分之四。

來到法國不久的鄧小平也不例外。由於經濟拮據,他在克魯梭的施奈德鋼鐵廠拉過鋼板,在比揚古的雷諾汽車廠做過鉗工。也許當時鄧小平並沒有想到,40年後在“文化大革命”中,在被流放在江西的最困難的時候,他在南昌市郊新建縣拖拉機修造廠又當起了一名鉗工,而且幹起活來還是那樣認真、熟練。

多年後,鄧小平仍深深地記著法國那段艱苦的歲月,那個時候,“每當我能買得起一塊羊角麵包和一杯牛奶時,我總是感到很高興”。

在冷酷嚴峻的現實麵前,出國時所懷的“工業救國”的憧憬早已消散得無影無蹤,正如鄧小平後來所說的:“隨著我們自己的切身體驗,也證明了確是這樣,做工所得,糊口都困難,哪還能讀書進學堂呢。於是,那些‘工業救國’、‘學點本事’等等幻想,變成了泡影。”

1922年2月,鄧小平懷著對“工業救國”理想破滅後的失望與彷徨,來到蒙達尼附近的哈金森橡膠廠做工,正是在這裏,鄧小平開始接觸共產主義。

勤工儉學運動的挫折使得許多學生開始探索新的出路,一些在國內就已經開始接觸進步思想的青年學生選擇了馬克思主法國克魯梭的施奈德鋼鐵廠。1921年4月,鄧小平曾在這家工廠工作。

義。1921年,趙世炎、周恩來、李維漢、王若飛等人在巴黎成立“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旅法共產黨組織建立後,一方麵利用在歐洲的有利條件大量收集、閱讀和介紹馬克思主義的著作,多方麵了解國際工人運動的狀況和經驗,另一方麵在蒙達尼、克魯梭等勤工儉學生和華工聚集的地方,宣傳革命理論,物色發展少共新成員。

受趙世炎、王若飛等共產黨員的影響和對法國工人運動的親身體驗,鄧小平開始認識到,原先期望通過勤工儉學學到一些技術,回國搞實業、辦教育,最終實現拯救中華民族的設想隻是一種空想,他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並堅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1922年,鄧小平加入了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成為旅歐少共中最早的、也是最年輕的成員之一。對於當年的這一段經曆,鄧小平多年後談道:

“生活的痛苦、資本家的走狗——工頭的辱罵,使我直接地受到很大的影響,最初對於資本主義的罪惡略有感覺,然以生活浪漫之故,不能有個深刻的覺悟;其後,一方麵接受了一點關於社會主義尤其是共產主義的知識,一方麵又接受已覺悟的分子的宣傳,同時加上切身已受的痛苦,有了參加革命組織的要求和願望。”1925年,鄧小平在法國勤工儉學時的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