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千秋功罪,後人評說(3 / 3)

側福晉張佳氏,生育第四女,因素患肝疾,光緒九年即病故,年僅26歲。

側福晉劉佳氏,生育了第三女和第四子載潢。

長女榮壽公主,聰明知禮。年少時即被慈禧收養宮中,一直待她如同親生。後經太後指婚,嫁給景壽多病的兒子誌端,婚後大約一年,誌端死去。奕訢見愛女得不到幸福,卻毫無辦法。好在慈禧依然對其寵愛不衰,封以天子嫡親女兒“固倫公主”之號。

奕訢長子載瀓,這位未來親王爵位的繼承人,自幼錦衣玉食,漸成紈絝之習。曾和同治帝一起出入煙花之地,28歲時病死。時人均稱載瀓是因欺男霸女,行為放蕩而自戕身亡的。

奕訢次子載瀅,同治七年奉兩宮太後旨意過繼給奕訢八弟鍾郡王奕詥,承襲貝勒。義和團運動中,因包庇縱容拳匪遭懲處,交宗人府圈禁。

至奕訢逝世,已沒有兒子可承襲他的爵位了。慈禧遂指令已過繼出去的載瀅的長子溥偉回歸本支,承襲親王爵位,俗稱“小恭王”。奕訢身後的“悲涼”、“蕭條”由此可見。

奕訢死後,慈禧太後發表懿旨說:“溯當鹹豐十年,文宗顯皇帝秋獮木蘭,恭親王留京辦事,中外乂安。迨同治初年垂簾聽政,恭親王首膺重寄,入讚樞機;薦舉賢才,肅清區宇……”,“恭親王翊讚謨猷,削平大難”,對奕訢留京議和、聯合發動政變、大膽起用漢臣剿平農民起義等做了高度的評價。光緒帝發布上諭稱:“朕叔恭親王,天賦聰明,宅心公正。……凡軍國重事,無一不盡心規畫,上協聖謨”,從維護王朝安危的角度,做出了很高的評價。

當時在華的外國人也都認為奕訢的死是清王朝的重大損失,是“錯綜複雜的政府機器中失去了一個重要的輪擺”,以至於在義和團運動之後,還有人認為如果奕訢活著的話,“庚子年拳匪之亂,必不至於發生”。站在外國人的角度,他們對奕訢極力維持中外關係正常友好的一貫方針持讚揚態度。義和團運動中,慈禧太後操縱手持原始武器的義和團同時向八國聯軍開戰確實是不明智之舉,若奕訢還在,確實是不會發生這樣事情的。

今人也開始逐漸注意到奕訢這位沒落王室的皇子為清王朝建立的功業和他一生坎坷的經曆。

台灣學者吳相湘曾對奕訢作了較為全麵的評價。他說:“綜觀恭王一生,以過人之敏知,處中外流言龐雜之際,堅持定見,忠誠謀國,推腹心於將帥,示信義於歐美,同治改元,內政外交日有起色,滿清國祚得以延長,實利賴焉。隻以女主當朝,集權縱欲,視相王如眼中釘,一進退間,安危興亡之跡判然顯現,六十七年固如落花一夢,然實已不愧為愛新覺羅氏之好子孫矣”。確實,沒有奕訢,就沒有“同治中興”局麵的出現;作為愛新覺羅皇室的子孫,他努力地維持著王朝的統治秩序,延長了這個家族家天下的統治。從皇室的角度來看,他是清帝國的忠臣。

他是一個複雜的人物。他是當時最保守的皇室的驕子,又是向西方學習的倡行者;他在維護王朝統治的同時,又客觀地在瓦解著王朝統治的根基;他崇尚中國傳統文化,同時也樂於接受西方先進的技術文化;他深愛著他的祖國,卻又不得已出賣著國家的主權;他堅強也妥協,他高傲也謙卑,他平易也孤獨。

他在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跡,他的一生充滿著波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