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戰爭剛剛開始的時候,帝黨人物長麟就曾作試探,上折“請起用恭親王”,但未見有反應。9月20日,翁同龢在病中寫信給張謇,認為“將不易,帥不易,何論其他?”前線頻傳敗訊,軍機處成為眾矢之的。因戰爭指揮不力,李鴻章被拔去三眼花翎、褫奪黃馬褂,並不得再入京師。翁同龢奉旨入朝商量對策,認為起用奕訢的條件已經具備。
另一位主戰大臣陸寶忠也極力諫言委恭王以大任。陸寶忠對奕訢素有好感,這源於其父親任南書房行走時,曾被恭親王讚許為忠厚長者。鹹豐年間,奕訢第一次遭罷黜,回南書房讀書,陸父曾多次予以開導、安慰。此種恩德,奕訢終身難忘。光緒二年(1876年),陸寶忠公試和複試考中後,即深受奕訢的重視,陸寶忠因而也就成為這次促成奕訢複出的重要人物之一。
此時光緒帝倒猶豫了,他對六叔並不甚了解,隻是小時候經常聽聞其學識才略,頗為敬仰。但現在六叔已被棄置十年,十年之間從未進宮一次,此時的他是否還願意複出主持軍政大事呢?光緒帝提出了自己的疑問。
翁同龢隨即道:“臣下深知恭王一向忠心為國,曾數次挽救大清於危難之中,且具有高風亮節,事事以國事為重。臣願親自前往王府一趟,請恭王再度出來佐皇上主持大局。”
光緒帝欣然答應,但又有大臣提出質疑:皇上同意,太後會同意嗎?她會答應起用這位一提起就頭痛的人嗎?提起太後,光緒也皺了皺眉,經翁同龢、李文田、陸寶忠等集體商議,決定由陸寶忠連夜擬折、大家具名上奏,以示請恭王出山是眾望所歸。同時,他們又商定了如何阻撓太後議和與籌辦軍務等事宜。
第二天早朝,大殿裏多了些往日少有的緊張氛圍,這一方麵來自於近日戰事的吃緊,中國軍隊的平壤之戰全軍潰敗,黃海戰役又損失慘重;另一方麵來自於要與頑固的後黨展開一場論爭的壓力。由於局勢緊張,這些天的朝會慈禧也都來參加。禦案前的光緒帝正襟危坐,內心裏卻裝著事;坐於光緒帝上首的慈禧接受群臣的跪拜之後,等著聽諸臣的奏議。
對於朝鮮落入日本之手、黃海戰役損失巨大之事,翁同龢奏請調湖南巡撫吳大瀓率湘軍出關,代替淮軍作戰;同時為補充兵力,允許其募集二十營新勇。慈禧、光緒著軍機處擬旨,準奏。
見慈禧這時心情好,李鴻藻上前一步發言:
“今大清戰局甚憂,時局維艱,京中眾人念及舊日太平盛世,有工部右侍郎李文田等人聯名上奏,懇請起用恭親王,請皇太後、皇上聖斷。”說完,李鴻藻謹慎小心地退回原地,靜候答複。
剛剛麵帶悅色的慈禧聞此一下子沉下了臉,每到國事危急時刻,總有那麼多人惦記起奕訢!雖閑居十年,但魅力常在!更惱火的是幾位重臣竟越章辦事——折子未經後宮而直接於朝奏時議處,顯然是亂了規矩。慈禧語氣冷冷地道:
“李尚書,我老眼昏花,已經看不得折子了,煩勞你讀讀折子,看都說了些什麼!”
李鴻藻顧不得慈禧的惱火,大聲地朗讀了起來。奏折在分析了戰爭局勢、中日軍隊軍事實力和作戰策略之後,提議當此時機,應“速賜罷黜亟召熟諳軍務之親王入讚軍機,庶足挽時局而弭邊釁”,因為“恭親王奕訢曆事兩朝,同治初年佐皇太後削平大難,長駕遠馭之才早在聖明洞鑒,若令仍值軍機參決謀議,再以公忠體國之閣部大臣一二人佐之,必能收發縱指示之效”,同時“恭親王分屬懿親,度亦義不容辭”。
等李鴻藻念完,慈禧寥寥數語,當即回絕了眾人的提議。
“恭王閑居數年,對朝中諸事已漸生疏,加之年事已高,再入朝恐怕是心有餘而力不足,還是讓他在家中頤養天年吧!”
眾臣欲再議,慈禧一揮手,表明此事就此作罷,以他事轉換了議題。
這一天是光緒二十年八月二十八日(1894年9月27日),聯銜上奏未果。整個過程中,慈禧神態中雖未顯出何等憤怒之情,然而語氣決絕,凡數十言,皆如水沃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