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任弼時等情結周素園(3 / 3)

王震再次找到周素園,勸他離開紅軍隊伍,離開危險環境。

"不!我堅決不走。盡管你們給我的費用夠我在香港蓋一幢房子,過上富裕的生活。但我不能接受你們的好意。幾十年來,我沒有找到光明,現在找到共產黨,找到紅軍,就是找到光明。我堅決隨紅軍走,就是死,也要死在紅軍裏!"周素園再次謝絕了任弼時、賀龍、王震等的好心勸說。

王震見說不服他,隻好回來向賀龍彙報。賀龍見周素園要隨紅軍走的信念堅定,十分高興。

"行!周老先生要隨紅軍走,我們用擔架也要把他抬到目的地。"賀龍語氣堅決地對王震說。

廣大指戰員聽說年近60歲的周司令員都那麼堅定地要隨紅軍走,紛紛表示一定要照顧好他老人家,把他抬到目的地。

廣大指戰員在任弼時、賀龍等領導下,更加堅定地英勇地與敵人鬥爭,與自然界惡劣環境鬥爭,與糧荒、水荒鬥爭,與寒冷鬥爭,與疾病鬥爭,終於取得烏蒙山轉戰的勝利。

他們終於把周素園安全地護送到西北抗日前沿陣地,實現了周老先生為國作出貢獻的心願。

周素園走完長征艱苦的曆程後,到了陝北中共中央所在地。毛澤東曾多次和周素園暢談,說他是一位十分親切而又可敬的朋友和革命同誌。抗日戰爭爆發後,周素園任八路軍高級參議。後來他想回貴州原籍開展工作,於是給毛澤東寫一封信,提出要求。毛澤東接信後,立即回信:素園老先生:示敬悉。我們覺得你是我們的一個十分親切而又可敬的朋友與革命的同誌,並不覺得你是"坐享優待"。先生的行止與工作,完全依照先生的健康、興趣來決定,因為先生是老年人了,不比年輕人。這一點,不但我們應顧到,先生自己也應顧到的。隻有在比較更適當的條件與環境之中,健康更有保證些,工作才會更好些。

先生所提回黔並工作的計劃,如果已下了決心並認為這樣更好些的話,我是全部同意的。路費擬贈300元,不知夠不夠,請你自己計算一下告我。將來我們經費較充實的時候,可以每月幫助先生一點生活費,大體上等於在延安生活一樣。這完全因為先生是一個奮鬥的人,絲毫也不是為了別的。

臨走時請留下通訊處,並告我。何時走,我來看你。

敬禮!毛澤東十月六日周素園接到毛澤東的回信,很是感動,認識到共產黨是他的真正朋友,但為了不"坐享優待",還是於1938年返回原籍。

臨走前,中共中央給他交待任務:與滇係聯係,轉達中共願與他們合作,共同抗日的意見;在雲南開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工作;要求龍雲把流散在雲南的紅軍傷病員和被抓人員送返延安。周素園樂意地接受了中共的委托,回到西南。

周素園一到昆明即和龍雲取得聯係,受到龍雲的熱情接待。同時即與昆明的一些進步人士接觸介紹在延安的情況,說明中共團結抗日的主張和必勝的信心。周素園的現身說法的介紹,使人們對中共、八路軍的性質和宗旨有所了解,樂意與中共合作。如周素園與著名民主人士鄭一齋交談中,談到八路軍急需藥品救治傷員,鄭一齋立即購買了"百寶丹"兩萬盒,航空郵寄西安八路軍辦事處轉延安。

新中國成立後,周素園任貴州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貴州省副省長。1958年逝世。

任弼時、賀龍、王震等在長征途中與周素園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這對周素園的老年人生產生了莫大的影響,也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增添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