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晚,在雀鼠穀宿營。李世民和將士們已經兩天沒有吃飯,三天沒有解甲睡覺。他們稍稍休息。接著,李世民帶兵繼續追擊。
這時,宋金剛尚有兩萬精銳部隊,在城西寬闊之處,背城布陣,南北相連有六七裏長。宋金剛擺出這樣的陣勢,準備和李世民決一死戰。李世民知道決戰的時刻到了,他命李世勣、程咬金、秦叔寶在北麵布陣,翟長孫、秦武通在南麵布陣,他本人則親率3000精騎衝其陣後,這一仗都抱著必死的決心,雙方殺得難分難解,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但畢竟宋金剛新敗,士氣低落,難以抵擋,大敗而逃。李世民追出幾十裏,一直追到張難堡,摘下頭盔向堡壘上的士兵示意,守堡壘的軍士認出李世民,都歡呼雀躍,高興得流下淚來。隨從告訴守軍:秦王還未進食。守軍便獻上混酒、粗米飯,秦王吃得很香。在張難堡,敵軍將領尉遲敬德、尋相等率餘部8000人來降。
尉遲敬德籍屬朔州,武勇善騎,是一位傑出的精騎將領。李世民得到尉遲敬德非常高興,引為右一府統軍,並讓他仍然統領八千舊部。有人擔心尉遲敬德會叛變,李世民不聽,說:“昔蕭王推赤心置入腹中,並能畢命,今委任敬德,又何疑也?”
宋金剛收拾殘部,準備再戰,但部眾都不肯隨他與唐作戰,於是宋金剛隻得和一百多騎兵逃往突厥。至此,劉武周的大部分軍隊被李世民打敗了。劉武周得知全軍潰敗,隻得棄太原北走。不久,宋金剛打算從突厥跑回上穀,被突厥捉回,處以腰斬之刑。
劉武周當初南侵犯唐時,他的內史令範君璋曾規功道:“唐主以一個州的兵力,直取長安,所向無敵,這是上天有助,不是人力。晉陽以南,道路狹窄險要,孤軍深入,後無援軍,假如進軍攻戰不利,怎麼回軍?不如北麵聯合突厥,南麵與唐結交,在此一方稱王稱霸,才是長遠之計。”劉武周不聽,留範君璋守衛朔州,自己率軍南下。劉武周失敗後,流著淚對範君璋說:“我沒有采納你的意見,以至於到了現在這種地步。”過了一段時間,劉武周策劃從突厥逃回馬邑,事情泄露,被殺。突厥人任命範君璋為行台,統領劉武周的餘部。
經過半年艱苦卓絕的戰鬥,李世民圓滿完成使命,收複了晉、汾舊地,消滅了又一個“爭天下”的強大敵人,為鞏固新建的唐朝政權立下了卓越功勳。戰役結束以後,李世民升李仲文為並州太守,自己率大軍凱旋而歸。
在這次戰役中,李世民在軍事作風上堪稱楷模。作為一個封建時代的軍事指揮者,能夠在戰鬥中做到身先士卒,與士兵同甘共苦,確實是難能可貴。李世民在軍事指揮上創造了一個奇跡,古語說“窮寇莫追”,但李世民一追到底,全殲敵軍。李世民對實戰的自如運用,真是到了很高的境界。
平定劉武周是李世民一生中指揮的第二個大戰役,這次戰役,從武德二年十一月出征,到第二年四月結束,戰爭持續半年時間,最終以李世民的勝利而告終。戰爭的初始階段對唐軍是不利的,但是李世民巧妙運用“堅壁挫銳”的方略,使唐軍由劣勢轉變為優勢,從接連潰敗到大獲全勝,整個戰爭是驚心動魄的。李世民不同凡響的軍事指揮才能,在這場戰爭中可謂發揮得淋漓盡致,對戰略戰術的運用也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對戰場的把握,對敵人敏銳的洞察,正確的判斷,使他每戰必勝。這同時也讓他在軍隊和朝廷中有了很高的聲望,他手中不但掌握著軍權,而且政治上也得到不少實惠。
擊敗劉武周,不僅穩固了關中形勢,而且為進一步統一全國創造了條件。
平定劉武周勢力後,唐王朝把戰爭的重點轉移到了關東地區。經過3個月的征戰,李世民打敗了河南的王世充和河北農民軍竇建德,唐初的統一戰爭取得了進一步的勝利。但是,在鎮壓竇建德的餘黨這件事上,李世民花了很大力氣。
在平定河北以後,竇建德的餘黨散歸鄉裏,其中有部分人極不甘心。偏偏地方官吏不能將唐中央的寬加撫慰的政策執行下去,隻要是竇氏部眾,便用嚴刑酷法加以鞭撻,怨恨益生,官吏們恐其生禍,當即奏請朝廷。朝廷下詔:竇氏故將入京。這是一種官逼民反的做法,使河北竇氏餘眾無法再安下心來生活。就在武德四年七月中旬,他們終於忍無可忍,再次掀起起義的大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