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是康熙元年(公元1662年)五月初八。鄭成功死時雙手覆麵,表現出其感到無顏去見九泉下明朝先祖的心情。
一代將星殞落了。鄭成功一生短短39年,從一個年輕士子成長為一代名將。他本來可能在和平環境中成為一名文士,或以文采名揚四海,或以政績顯赫官場,也或者碌碌無為而老死牖下。而時代將他呼喚了出來,使他成為叱吒風雲的將軍。
他自覺地擔負起曆史的重任,企圖力挽狂瀾,扶起傾頹的明朝大廈。他以超人的膽略,非凡的才幹創造出了輝煌的事業。但這輝煌如同長天中的一道閃電,轉瞬即逝了。鄭成功南北轉戰17年,但他的事業卻似乎剛剛開始,然而卻嗄然而止了。
鄭成功可以取得一個個局部的勝利,但整體的失敗幾乎是在戰爭還沒開始就已經確定了。“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明朝的天數已盡,氣數已絕,這是曆史發展的大勢。這大勢是眾多因素決定的,它有深刻的曆史根源,也有偶然的因素。
曆史大勢造就了鄭成功這樣一代英雄,又注定他的必然失敗。他是一個悲劇中的英雄,他留下了壯麗的故事、不屈的氣節讓我們去品味、感歎,他用自己的崇高品格樹立了一個人間楷模。
鄭成功逝世後,鄭經繼承父業苦心經營,但內訌不斷,清廷又不斷進逼。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鄭經被迫放棄廈門,退至台灣。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正月,鄭經死於台灣,其長子鄭克爽監國,但不久被鄭克爽發動宮廷政變,鄭克爽繼延平郡王位。
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六月十四日,清靖海將軍施琅率兵攻打台灣。台灣戰敗,鄭克爽下令剃發降清。八月十五日,施琅進至台灣,台灣歸入清朝版圖。明朝尾聲的最後一個音符至此終止了。
鄭成功及其子孫與清軍作戰數十年,但清廷對鄭成功等人的人格卻極為敬重。康熙三十九年,清聖祖下詔說“鄭成功係明室遺臣,非朕之亂臣賊子”。他敕令遣官護送鄭成功及其子鄭經兩柩回福建歸葬南安,建祠祭祀,並撥給守墓人戶。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因牡丹社之事赴台,與台灣進士楊士芸等上疏清廷請求為鄭成功在台灣建祠,並列於祀典。清廷批準了他們的請求,追諡鄭成功為“忠節”,在台灣建祠。
沈葆楨親自為祠堂正殿撰寫對聯:
開萬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遺民世界;
極一生無可如何之遇,缺憾還諸天地,是創格完人。
在延平郡王祠裏還有這樣兩首楹聯,一是台灣巡撫唐景崧寫的:
由秀才封王,拄掙半壁舊山河,為天下讀書人頓生顏色;
驅外夷出境,開辟千秋新世界,願中國有誌者再鼓雄風。
另一是台灣巡撫劉銘傳寫的:
賜國姓家破君亡,永矢孤臣,創基業在山窮水盡;
複父書詞嚴義正,千秋大業,享俎豆於舜日堯天。
鄭成功短短一生的壯舉,激勵著後人,留名於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