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成功決心平定台灣,把它作為自己的基地。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正月,鄭成功下令各鎮大修船隻,聽候出征命令的下達。
他認為,雖然鄭軍勝了素達一仗,但清朝未必肯就此罷休。鄭軍南北征戰,家屬也跟著受勞累。而何斌已向他獻了台灣地圖。台灣田園萬頃,沃野千裏,每年可得餉稅數十萬。當地百姓尤其擅長造船製器。雖然現在台灣被荷蘭人占領了,但城中的荷蘭兵不到1000人,可以很容易地攻打下來。把台灣奪回來,做為鄭軍的基地,可以安頓將士家屬,可以征兵練兵,南征北戰時不再有後顧之憂了。
那麼台灣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地方呢?
台灣處於福建的東麵,由一個大島及其周圍14個小島,再與澎湖列島的64個島嶼共79個島嶼組成。台灣位於東海和南海的中間,西麵隔著一道台灣海峽,和福建咫尺相望。從福建坐帆船去台灣,遇著順風,隻要一夜就可以到達。
台灣島自古以來就是我們中國的領土。
很早以前,台灣和大陸就有文化上的聯係。台灣出土的石器,像石斧、石锛和石鏃,和中國大陸沿海地區出土的石器屬於同一類型。台灣出土的彩陶器和黑陶器,證明台灣的新石器文化是從大陸傳過去的。
早在公元230年的曆史文獻上,就已經有了關於台灣的記載:
三國時期(公元220—280年),東吳曾派大將衛溫、諸葛直帶兵到過台灣。那時台灣的名字叫夷洲。這是漢族人民大規模到台灣的第一次。
公元605、607年,隋煬帝楊廣曾兩次派人到台灣島上,慰諭當地的居民。那時台灣的名字叫流求。從此以後,台灣和大陸的聯係就更加密切了。
曾經在唐憲宗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中過進士的施肩吾,不願做官,帶領他家族的人遷居在澎湖。他曾寫過一首《題澎湖嶼》的詩,後被收集在《全唐詩》中。這首詩反映了他的生活:
腥臊海邊多鬼市,
島夷居處無鄉裏。
黑皮少年學采珠,
手把生犀照鹹水。
寬闊理宗寶慶元年(公元1225年),福建海官監督趙汝適寫《諸番誌》,在《毗舍耶》條中寫道:“泉(州)有海島,曰澎湖,隸晉江縣。”這說明在此以前台灣已正式納入中國行政版圖。
到了元朝(公元1279—1368年),元朝政府在澎湖設立了一個衙門叫做巡檢司,管理澎湖和台灣。
明朝初年,鄭和率船隊西行時,曾到台灣停泊取過淡水。到明朝末年,居住在台灣的漢族人口,已經達到10萬以上。
到了17世紀,由於漢族人民和高山族人民長期的辛勤開發,台灣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常受倭寇的騷擾。這個時候,歐洲殖民者的勢力也伸展到東方來了,台灣這個寶島成了他們的掠奪對象。
這些西方來的海盜們瘋狂地搶掠台灣人民的財產,肆意地虐待甚至屠殺台灣人民。為了爭奪資源,他們彼此之間也互相排擠。這些侵略者,給台灣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為了反對侵略者對我國領土的侵犯,我國的許多仁人誌士,同侵略者進行了英勇不屈的鬥爭。
在17世紀早期有著名的沈有容“殲倭寇,退荷兵”的鬥爭。明萬曆三十年(公元1602年),福建浯氵與(金門)守將於寒冬臘月率軍渡過大海,與倭寇展開激戰,掃清了倭寇,使島上平靜了10年。明萬曆三十二年,沈有容又在澎湖以武力逼走荷蘭侵略者。但荷蘭侵略者卻盤踞在台灣本島,共達38年之久。
鄭成功對進攻台灣恢複本土的計劃思之已久。當時鄭成功表明了取台灣為根據地時,許多將領麵有難色,但沒有人敢反對。隻是宣毅後鎮吳豪曾到過台灣,說台灣風水不好,外地人去了會因水土不服而生病。鄭成功對他很不滿。眾人中隻有協理五軍戎政楊朝棟倡言東進台灣計劃可行,鄭成功對他大加讚賞。
於是鄭成功於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三月十日,督軍來到料羅澳,隻待順風便傳令向台灣進發。
鄭成功的這次軍事行動,可謂死地求生。從此,鄭軍的發展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