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得功見很難殺出鄭軍防線,便心生一計。他派人駕小船去見鄭鴻逵。馬得功曾是鄭鴻逵標下的守備,他利用這一層關係,派人傳話說:“雖然彼此間隔,不過是因為各司其職,但無時不掛念您。如今得功奉令過島,未曾擾一草一木,奈欲退無舟可渡,得功必死於此。得功死分所當然,但就恐怕島上人民因此就不能保全了。而且您的兄長在京,眷口在安平,其能安乎?不如寬得功夫片刻,假渡而歸,一舉兩得,得功幸甚,即您也幸甚。”馬得功的話軟中帶硬,鄭鴻逵權衡再三,還是決定放馬得功一條生路。他故意放鬆高崎的防守,並借給馬得功幾隻漁船,渡馬得功的軍隊回泉州。
鄭鴻逵派人飛報鄭成功,懇求班師回廈,拯救島上百姓。
鄭成功率部此時正在大興所。他本來不想回師,要奉勤王大義為先。怎奈消息傳入軍中,軍營內外一片哭聲,他們擔心島上家眷的命運。軍心不穩則難於繼續南下勤王,無奈,鄭成功回師廈門。
四月初一,鄭軍已到達廈門中左所,停泊在浯嶼。但島上出奇地平靜,清兵早已於幾天前就離開了廈門。
鄭成功聽說清軍離開廈門竟是叔父鄭鴻逵所助,大為憤怒,拔刀自斷其發,發誓一定要殺盡清兵。鄭成功下令不許鄭芝莞與鄭鴻逵與各親屬相見。他說:“渡清兵而來的,渡清兵而去的,棄城送給清兵的,都是鄭家的人,廈門遭殃,與清兵有什麼關係呢?”意指是鄭家自已的人害了廈門。
鄭鴻逵派人請鄭成功進城,鄭成功不同意,他說:“叔父與清軍通好,請我回城好像並沒有什麼好意。我不殺盡清兵,我們是沒有相見的日子的。”鄭成功又下令所有的鎮將一律不許到鄭鴻逵衙署去。鄭鴻逵也知道幫助清兵的過失,臉上無光,難平鄭成功之憤,便將軍隊帶出廈門,移駐金門的白沙屯,並寫信向鄭成功解釋原因。
鄭成功移駐廈門港,召集諸將評議廈門失守的功罪。對勇於與清兵作戰的,皆給予賞賜,對於棄城而逃的鄭芝莞,按軍令處斬,另外又殺了阮引,棒打了何德。
對於鄭成功不徇私情,嚴明執法,又獎懲分明,將士無不心服,鄭軍的紀律也更加嚴明了。
鄭成功為穩定廈門局勢,將鄭芝莞所運載的金銀財物做為軍餉,並加強防禦工事建設,分別調撥勁旅把守。這樣,島上人心大定,秩序井然,兵堅防嚴。
鄭鴻逵見鄭成功在島上處置有方,指揮得宜,慶幸鄭家的事業有了出色的繼承人,便把自己的船隻兵權都交給了鄭成功,自己則在白沙屯擇地築寨,廣構亭沼,藝花植木,笙歌自娛。鄭成功又重新部署了一下兵力,移駐於金門後埔紮營操練。
至此,鄭成功控製了鄭氏的全部兵權,東南沿海的鄭氏部隊都統一在了鄭成功的旗下。在此後相當長時期內,金廈一直是鄭成功抗清的堅強基礎,更大規模的抗清鬥爭即將開始。
鄭成功日夜操練兵馬,囤集軍餉,各項事務都已走上軌道。但一向號稱知兵善謀的施琅卻心懷貳誌。
由於施琅曾暗中誣告過別人,又在南下勤王時托辭不出征,引起了鄭成功的懷疑。在這之後,施琅因為鄭成功沒有提拔他,便不聽從鄭成功的命令,甚至公開與鄭成功做對。
鄭成功不露聲色,但他已感到施琅桀驁不馴、離心離德,將來必成禍患。
五月二十日,鄭成功下令在船兵將準備出軍,各鎮將提調其所轄部下,命人持令箭催促施顯貴到廈門。施顯貴到廈門後即被囚禁。並命人到施琅家捉拿了施琅,也軟禁了施琅的父親施大宜及其家屬。
施琅被關押在船上,使用詭計騙過了看守的人,幾經周折,在親戚的幫助下逃往內地。
鄭成功得知施琅逃脫後頓足而歎:“唉!吾不幸結此禍胎,貽將來一大患!”這話不幸言中,施琅終於投靠清廷與鄭氏為敵,那是後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