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個子不高,略顯清瘦,彬彬有禮,神態平和,從外表上看不出有什麼特別之處。但他喜歡穿西裝,喜歡一絲不苟地紮領帶,這就令他於舉手投足間不經意地透出了一股儒雅的英倫氣派。

表麵上看他隻是個普通的老人,視力很弱,隻能借助放大鏡去看,聽力也很弱,得借助助聽器來聽。但若與他攀談起來,你就會發現他思維極其敏捷,頭腦依然靈活。

90歲時有記者釆訪他,問到年齡時他是這樣回答的:我是2月22日的生日,今天是12月20日,距離我的生日還有67天,用365天去除,這樣子算起來我現在的歲數應該是90.82歲。記者驚訝,問他怎麼會把年齡算到這麼精確?他微微一笑,說好像腦子裏麵一過,這些數字就出來了。

到了這時,你就會看出他不是個普通的老人了。

沒錯,他的確不是個普通的老人。在共和國60多年的科技史上,許多的“第一”都與他的名字有關:

他是中國光學學會的創始人之一,是中國光學學會的第一屆理事長。

他是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的創始人之一,是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的第一屆副理事長。

他是中國計量測試學會的創始人之一,是中國計量測試學會的第一屆副理事長。

他是中國第一批科學院院士。

他是中國第一批工程院院士。

他是國際光學工程學會的第一位中國委員。

他是國際計量委員會的第一位中國委員。

他是第一批被國際宇航科學院當選為院士的中國科學家。

他創建了中國第一個光機研究所,並擔任了第一任所長。

他創辦了中國第一所光學專業高等院校,並兼任了第一任校長。

他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光學刊物《光學學報》,並擔任了第一任主編。

他組織領導熔煉出了中國的第一爐光學玻璃、研製出了中國的第一台電子顯微鏡、第一台紅寶石激光器和第一台大型光學電影經緯儀。

他參加了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研製試驗。

他參加了中國第一次向南太平洋發射遠程運載火箭的研製試驗。

他參加了研製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號)的方案探討。

他曾榮獲英國科學儀器協會第一屆青年儀器發展獎。

他曾榮獲國家首次頒發的科技進步特等獎。

他曾榮獲首屆何梁何利基金優秀獎。

他曾榮獲國家唯一一次頒發的“兩彈一星”功勳獎章……他,就是新中國光學事業的奠基人,被譽為中囯光學之父的應用光學專家——王大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