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代天師張恒,字德潤。第十二代天師的名字,有點爭議。《龍虎山誌》、《漢天師世家》和《江西通誌》都稱第十二代天師為張恒,而《曆世真仙體道通鑒》、《三洞群仙錄》以及白玉蟾的《讚曆代天師》蓋建民著:《道教金丹派南宗考論:道派、曆史、文獻與思想綜合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第1032頁。則稱第十二代天師為張仲常。不過,無論是張恒還是張仲常都是字德潤,這些文獻所述的第十二代天師的生平事跡也完全一致。因此,張恒和張仲常,很可能就是同一個人的兩個不同的名字。至於張恒為什麼又叫張仲常的複雜問題,我們就此避開,權且交給考古學家去處理。
張恒為第十一代天師張通玄的長子,乃是天師世家中一等聰明的人物。張恒還在很小的年齡時,就表現出了驚人的記憶力。據說他能夠一目十行,隻要是看過的經史書傳,就能過目不忘,家中的藏書很快被他瀏覽一遍,父母不得不從外麵借書來滿足他驚人的求知欲。少年時期的張恒隨著多年書卷的陶冶,氣質文雅,一表人才。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的學識才智已遠遠超過了他的同輩。不僅如此,《龍虎山誌》誇他“天資敏達”,他雖然嗜書如命,博聞強識,但絕非讀死書、死讀書的書呆子。“敏達”就是敏捷通達的意思,也就是說張恒對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反應非常敏捷,而對掌握的知識也能夠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用今天的話來說,張恒簡直就是一位學識淵博、擁有創造性思維的創新性人才。更重要的是,張恒並不因為自己的聰明才智而看不起他人,他為人極為謙遜,處事低調、不居功、淡泊名利、禮敬師長、孝悌忠信,口碑極佳。正因此,張恒的學識和品德深受他的老師、父母和族人的青睞和器重。張恒的父親張通玄天師,深諳“人弘道,非道弘人”的道理,天師道未來的發展關鍵是人才,故心中暗暗將他列為繼承天師之位的不二人選,對他寄予厚望,疼愛有加,大加栽培。張恒也不負眾望,家傳的經法符籙、齋醮科儀、天文術數、堪輿風鑒、卜筮醫術,一點即通,一學即會,大有長江後浪推前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趨勢。就在第十一代天師張通玄97歲羽化登仙之後,張恒以極高的聲望被族人推舉為天師道第十二代嗣教天師。
如果說第十一代天師張通玄以符水治瘟疫、救人無數而聞名遐邇的話,那麼,第十二代天師張恒自繼承家學以來,除天資敏達、博學多才外,更以擅長幻術而遠近聞名。張恒擅長的幻術令人眼花繚亂,如點石成金、撒豆成兵、劃地成河、撮土成山、裝天縮地、移物搬運、冬日開花、旱地釣魚、變無變有、變大變小等。凡是親眼看過張恒展示幻術的人,無不感到震撼。因為這些幻術表演,徹底顛覆了人們對這個世界的固定的看法和刻板的印象,感到這個世界並非像我們的各種感官所感受到的那樣,還存在著各種更神秘更無法解釋的現象。《道德經》雲:“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這恰恰是說明天師道發展必須麵臨不同的群眾基礎:有些人上根利器,有些人資質平平,有些人頑劣難化。張恒深知麵對不同的人群,就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接引他們。眾所周知,炫耀幻術,乃是修道者的大忌,也跟張恒低調的性格極不相符。又有多少人知道張恒是希望用這種方法去接引那些下根之人,從而達到道被眾生、弘揚道法的目的,不過,普通人哪裏知道張恒的良苦用心呢?看過他表演幻術的人,一傳十十傳百,張恒的名聲很快就傳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