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些努力都是白費的。所有國家駐北京大使都堅決反對向皇上叩頭,他們認為《天津條約》第三章已經明確規定,任何有損外國人尊嚴的禮儀都不得進行。最終,恭親王屈服了。據說這是因為他的侄子同治帝對外國人的長相十分好奇,才同意接見。恭親王希望最大限度地維護大清的尊嚴,因此外國使臣覲見的地點並沒有被安排在皇宮內,而是在中海西側一個叫做“紫光閣”的建築裏,目的是讓外國人遠離紫禁城。

外國使臣對此次覲見非常重視,因為紫光閣一直是皇帝在新年時用來接見大清屬國使臣的地方。以這種方式接受此次覲見其實是清政府的一次極大讓步,對於清政府中的保守派而言,他們仍然堅決反對省掉叩頭之類的任何一個禮節。

1873年六月初五日早上六點,同治帝在紫光閣接受了英國、法國、俄國、荷蘭、美國大臣以及德國公使館一位秘書的覲見。同治帝在一群王公大臣的簇擁下上朝。他緩緩走上高台,盤腿坐下,在他麵前有一張小桌,做批閱文件用。接著,外國使臣向他行禮,朝中官員用漢語宣讀外國使臣的致辭,該致辭後來又被翻譯成滿語,大意為西方各國歡迎同治帝登上寶座。然後,恭親王跪下,完成叩頭等全部禮節,並代同治帝對各國致辭進行回應。外國使臣們聽完其致辭的回複後,將他們的國書呈交給同治帝,向同治帝又鞠了一躬後,便退出了紫光閣。這次覲見對於外國人來說無疑是一次巨大的勝利,因為他們認為同治帝接受覲見意味著大清對西方國家的偏見以及排斥相對之前有了很大改善。

同治帝親政的短暫期間,被外國觀察家認為是一個吉兆,他們以為這意味著大清進步指日可待,但實際上,在同治帝去世之前,政府都內憂外患不斷。

1873年年底,雲南發生的回民叛亂導致整個雲南陷入一片狼藉之中。其他地區發生的回民叛亂已經被鎮壓了,在左宗棠總督的努力下,陝甘地區叛亂也已消停,除喀什葛爾以及伊犁?地區需回外清朝十八省終於恢複了平靜。

1874年,因為邊界之爭,又出現了兩個新問題嚴重損壞了清政府的主權。

1871年,琉球國宮古島島民上繳年貢的船隊在歸途中遇台風,漂流至台灣東南部,船上69人中3人溺死,54人被台灣原住民殺害,僅12人生還回國,這就是著名的“牡丹社事件”。1874年,日本試圖吞並清朝蕃屬國琉球國並以“牡丹社事件”為借口大舉進攻台灣島(琉球國在中國台灣省和日本之間,曾經向中國的明清兩代和日本的薩摩藩幕府朝貢)。戰爭一觸即發。日本稱如果要讓其撤出台灣必須給予一定數額的賠償,同時把琉球劃歸日本。

另一問題與安南?有關。大約從公元三世紀起,中國就是安南的宗主國。直到十八世紀,法國人才第一次出現在這片土地上,從1858年開始,法國勢力漸漸滲入其中,並在1874年強迫安南國王簽訂了一個條約,逼其交出東北部的東京省?的管轄。這一做法嚴重損害了中國作為宗主國的權利。

對於同治帝來說,幸運的是他無法看到日本入侵,也無法看到法國在中國南方建立統治。同治帝懦弱無能的性格,使得他在麵對一些甚至?伊犁,西方人和俄國人通常稱其為“固勒紮”。

連慈禧太後都覺得棘手的問題時,很有可能因為處理不當而導致大清的滅亡。

實際上,沒有人知道同治帝下一步有什麼打算。但大多數中國人認為同治帝像極了他的父親鹹豐帝,他們同樣墮落與無能。在同治帝親政的這些年中,宦官之權過大,後患無窮。不管在當朝還是在前朝,隻有無能的君主掌權才會造成這樣的局麵,而遭人詬病。除此之外,同治帝還喜歡深夜偷偷溜出後宮,到八大胡同裏的一些小妓院尋歡作樂。這樣的行為或好或壞,我們也很難對此作出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