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隊進了村,人人都忙著做群眾工作,誌丹便挑著水桶,一擔一擔不停地挑,出這家,進那家,頭上的汗水順著臉直往下淌,一連挑了十多家。
按說,挑水、掃院子是誌丹常做的事,可今天卻不同,他是在自覺地執行紀律呀!大家看著誌丹挑水的情景,不由得哼起了家鄉小調:
正月裏來是新年,
陝北出了個劉誌丹。
劉誌丹來是清官,
他帶著人馬上了橫山,
一心鬧共產……
1935年11月著名的直羅鎮一仗,使國民黨對革命根據地的第三次“圍剿”,宣告徹底破滅,紅軍聲威大振,根據地空前發展。黨中央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將陝北與陝甘根據地重新劃分為陝北、陝甘兩個省委和關中、神府兩個特委,並相應地建立了政府機構。劉誌丹先後被任命為革命軍事委員會西北辦事處副主任(周恩來兼主任)、紅二十八軍軍長、紅軍北路軍總指揮和中央所在地瓦窯堡警備司令等要職。
1935年底,華北事變以後,全國抗日形勢迅速高漲。
1936年2月上旬,中共中央決定為適應全國人民抗日救亡的迫切要求,組織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渡河東征。17日發布《東征宣言》,並隨即派主力紅軍一軍團和十五軍團,東渡黃河進入山西,在汾河河穀擊敗閻錫山的堵截,逼近同蒲鐵路,積極準備東出河北、察哈爾與日本帝國主義作戰。蔣介石對毛澤東親自率紅軍渡河東征怕得要死,慌忙下令從洛陽、徐州等國防要地,調遣十個師以上大軍配合晉綏軍攔截紅軍去路;同時,又令東北軍和十七路軍進攻陝甘紅軍後方。為了粉碎蔣介石的陰謀,黨中央命令劉誌丹和宋任窮率領紅二十八軍擔任側翼,從佳縣以北渡黃河,插入晉西北地區,配合中央紅軍迅速打通走向抗日前線的道路。
劉誌丹率領部隊向黃河挺進的行軍中,沿途受到根據地群眾的熱烈歡迎。人們聽說劉誌丹帶著紅軍回來了,甚至專程幾十裏跑來看望,劉誌丹的宿營地經常擠滿了親切慰問的群眾。一次在神木縣境,一位七十多歲雙目失明的老大娘,也拄著拐棍,顛顛跛跛地趕來探望,眾人笑著說:“大娘,你怎能看見老劉啊!”她說:“看不見,我還摸不著嗎?”劉誌丹立即站到老人家麵前,拉著她的手,親切地說:“大娘,我就是劉誌丹。”老人家把他從頭摸到腳,又從腳摸到頭,激動地流著熱淚說:“好哇!……好哇,你真是咱們老百姓的好人啊!”在場的好多人都感動得流下了眼淚,充分反映了他和廣大勞苦群眾的血肉聯係。
3月,紅二十八軍打下神木沙峁鎮後,住在賀家川一帶進行緊張的渡河準備。劉誌丹在廣大群眾的幫助下,經過晝夜不停的詳細調查研究,最後選定在通往山西興縣的沙峁頭渡河。3月底,部隊在他指揮下,勝利渡過了黃河。渡河後立即摧毀羅峪口敵軍指揮部,隨即向興縣黑峪口、康寧鎮橫掃過去,沿途連獲勝利。當部隊進至山西臨縣白文鎮時,接中央軍委急電:“為了配合紅軍進逼汾陽,威脅太原,並打通前方與陝北之聯係,保證紅軍背靠老蘇區,著令二十八軍即向離石以南黃河沿岸地區進擊。並可相機攻占中陽三交鎮,牽製和調動敵人。”劉誌丹率領部隊立即由白文鎮出發,經過激烈戰鬥,自離石按時到達三交附近。 4月13日,彭德懷司令員、毛澤東政委下達了消滅三交鎮敵軍的命令。三交鎮是山西省中陽縣一個重要渡口,河西就是陝北根據地綏德。該鎮周圍都設有堅固工事,並有一個團敵人防守。劉誌丹為打好這一仗,晝夜不眠,親自觀察地形,仔細研究敵情,嚴密部署戰鬥。4月14日,在圍攻三交鎮的戰鬥中,劉誌丹一直在軍部指揮所裏緊張地指揮戰鬥,由於過度疲勞,眼裏充滿了血絲,同誌們勸他休息一會兒,他怎麼也不肯,笑著說:“不知怎麼一回事,槍一響,一點也不困了。”當他得知一團攻擊不太順利時,便立即和政委宋任窮商議,讓宋留在軍指揮所掌握全麵情況,他親自來到一團指揮所,和指戰員一起研究突破敵軍碉堡的方案,指出:“這次戰鬥與河東整個紅軍的安危有關,要號召每個共產黨員拿出最頑強的毅力,狠狠打擊敵人,爭取戰鬥的勝利。”當日午後,正當他在前沿陣地觀察敵情,指揮戰士向敵人發起衝鋒時,不幸左胸中彈,傷了心髒,當即昏迷過去,清醒過來後,仍以頑強毅力,斷斷續續地告訴身邊同誌:“讓宋政委……指揮部隊……趕快……消滅……敵人。”說完就停止了呼吸。
劉誌丹犧牲時年僅三十三歲,他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貢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流盡了最後一滴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