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方誌敏的故事(1)(1 / 2)

方誌敏是閩浙贛革命根據地和紅十軍的創始人。他那清貧戰鬥的一生,永遠激勵著人們為民族為國家的自由和富強去奮鬥。

方誌敏1899年出生在江西省弋陽縣一個農民家庭。他八歲進私塾讀書,五年後因家境不濟,回家一麵勞動,一麵刻苦自學。

1916年考入弋陽縣高等小學。五四運動的爆發,深深地觸動了方誌敏的心弦,他積極投身於這場偉大的愛國運動之中。

1920年以後方誌敏來到南昌南偉烈學校讀書,看到了在帝國主義列強的壓迫下,人民悲慘的生活,寫下了“仿佛有無數人在我的周圍哭泣啊!”的詩句。他開始接觸馬克思主義,閱讀了《共產黨宣言》、《資本論》等書籍。1922年夏天,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道路,他隻身來到上海,同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後由組織派往江西工作, 1923年3月在南昌參加了中國共產黨。方誌敏認為這是自己“生命史上一件最可紀念的事。”

1926年方誌敏在南昌等地組織農民進行減租和抗捐鬥爭,發動了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並當選為江西省農民協會常委兼秘書長。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以後的一天深夜,方誌敏經過長途跋涉回到弋陽,母親喜過轉憂,說:“縣上出了布告捉你,活捉賞洋一千,割頭五百,已來家裏搜查幾次了。”父親也向他講述了農會幹部被殺的情景。方誌敏用力地揮了下拳頭說:“這是血的教訓!我隻要有口氣,非把這鬼世道鬧個天翻地覆不可。”他把保留下來的黨員幹部重新組織起來,傳達黨的“八七”會議精神,準備舉行武裝暴動。但是,有的黨員在白色恐怖下,意誌消沉了,方誌敏嚴肅地指出,在革命暫遭失敗的今天,如果有誰還不願拋棄共產黨員這個光榮稱號,就該用實際行動接受考驗。

1927年10月中旬,在方誌敏的領導下,弋陽、橫峰兩縣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暴動。弋橫地區縱橫百餘裏,到處紅旗漫卷,捷報頻傳。當時贛東北各地傳遍了這樣一首歌謠:“湖塘塌塌嶺,出了方誌敏。領導共產鬧革命,都是為窮人。”

“八一”南昌起義以後的短時期內,全國發動了二百多處武裝暴動,隻有井岡山和贛東北等幾個地方站住了腳。根據當時的形勢,方誌敏召開了弋陽、橫峰、德興三縣幹部會議,分析了敵我雙方的情況,確定了集中力量,選擇弱敵,先打一路的方針。

這是贛東北黨組織,由遊擊戰爭轉變為創造紅軍和蘇維埃運動的一次關鍵性會議。在蒙蒙細雨中,到會的同誌懷著興奮的心情離開了方勝峰,去迎接新的戰鬥。

1930年5月間,爆發了蔣、馮、閻之間的軍閥戰爭。駐紮在景德鎮的國民黨正規部隊,被調到河南打仗。這時,贛東北遊擊隊已改編為紅軍獨立團,方誌敏決定抓住時機,攻打景德鎮。7月6日,紅軍獨立團神不知鬼不覺地進了景德鎮。

保安隊門前的兩個哨兵,看見靜悄悄的街上走來一支軍隊,連忙敬禮,糊裏糊塗地被繳了槍。占領景德鎮,使紅軍獨立團的聲勢大振,部隊由一千多人擴大到四千多人。根據地也擴大到五百餘裏,人口超過百萬。

國民黨反動派發動第五次“圍剿”的時候,日本帝國主義的魔爪已伸向我華北地區。山河破碎,國難日深。

1934年11月,中央決定紅七軍團和紅十軍合編為北上抗日先遣隊,方誌敏任總司令。

紅十軍和紅七軍團會合後,在北上途中,一個勝仗接一個勝仗。

蔣介石急了,調集了五個整師,兩個旅,四個保安團共兩萬多兵力,前來阻截,並且發出告示:凡生擒或獻出方誌敏頭顱者賞五萬元。後來,這個賞格又增加到八萬元。

在七倍以上的敵人麵前,方誌敏帶領先遣隊英勇奮戰。可是,終因力量太懸殊,部隊損失很大,方誌敏決定返回根據地,整頓隊伍,補充實力後再繼續北上。

1935年1月,當部隊回到江西懷玉山時,被敵人包圍了。那時正是陰曆年底。夜晚十分寒冷,全體指揮員圍著方誌敏,認真地研究著行動方案。

“我們在這裏已經迂回了幾天,敵人的包圍縮得更小了。”

“我們應該集中兵力衝出去,突圍。”

“現在糧食子彈都很少了。”

“每人剩下子彈不到十發了。”

“戰士們還穿著單衣,手腳都凍壞了,饑餓和疲勞都影響戰士們的情緒。”

方誌敏坐在一塊石頭上,認真地思考著,當大家的話聲停下來時,他說:

“同誌們,我們目前確實是十分困難,但我們不能等待,等待就等於等死。要和戰士們講清楚,我們的困難是暫時的,隻要衝出去,就是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