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三出祁山,“圍魏救趙”:讓下屬主動地去工作(1)(1 / 3)

我讓諸將自願請戰,是為引發他們的求勝欲望,自動自發,更好地完成任務。領導者一定要記住,讓下屬做自己喜歡的工作,讓工作成為他們的自動自發,再給予適當的獎勵,那麼下屬的幹勁必會直衝九霄雲天。

三出祁山,因魏軍堅守不出,如此相持半月,毫無結果,時間越往後推移,我越擔心糧草不濟。這對我軍是非常不利的,於是我決定以退為進,令各處皆撥寨而起,全軍撤退。

我軍的舉動沒能逃過魏軍探子的眼睛,我也是存心明目張膽,毫不設防地撤退,好讓其探子發現替我傳話,暗中助我計謀得以成功。我深信張絕不會見我軍退去而坐視不見,以他秉性,必會出兵,趁勢襲擊我軍,隻要他出兵,我計謀可成!我深信,這一役會以我軍取勝而結束,隻要斬了張,此次出兵,功可成也!

我一麵撤軍,一麵命探子密切關注魏軍動靜。果然,在退軍九十裏時,探子回報,魏兵追來,半路而歇。當晚,我喚眾將商議,講明利害關係:魏軍追來,必然死戰,眾人必須以一當十,英勇奮戰。我欲在魏兵之後,設下埋伏,非智勇之將,不可當此重任。

此次我沒有點將,而是要求他們自願請戰,如此,才能提升其殺敵的銳氣和氣勢。

王平首先挺身而出,表明願當此重任,如有失,甘當軍令。我先表揚一番王平的忠誠和舍身忘死的精神,鼓勵各將以此為榜樣,順便又說,雖有王平,無奈魏軍兵分兩支前後而來,斷我伏兵在中,王平隻能擋一頭,須再有一將同去,難道軍中再無舍死當先之人,我用激將法剌激眾將領。

話剛說完,張冀已挺身而出。

於是,我令張冀與王平各引一萬精兵伏於山穀之中,等魏兵過後,從後搶殺,我料準司馬懿會隨後而來,我囑張冀、王平待司馬懿到來後,分兵兩頭與魏軍死戰。為安其心,我說會有妙計助他們一臂之力,取勝不會有什麼妨礙,隨後,我又交給薑維、廖化一個錦囊內書:若司馬懿領兵前來圍王平、張冀,你二人可分兵兩支,徑襲司馬懿之營,其必急退,你們可乘亂攻之,營號必得,可獲全勝。

我吩咐他們二人各引三千精兵,偃旗息鼓,伏於前山之上。見魏軍圍住王平、張冀,不必去救,危急時,看錦囊,依計而施,自會破之,我又囑整吳班、吳懿、馬忠、張嶷四將,與魏兵相遇時,不可硬拚,要且戰且退。等到關興引兵掠陣,便回軍赴殺。

我又命關興引五千精兵,伏於山穀之中,隻要看山上紅旗揮動,即引兵殺出。

張、戴陵真是勇猛,手下敗將卻是毫無懼意,他們來勢驟如風雨。馬忠、張嶷、吳懿、吳班依計,出馬交鋒,且戰且退。

我深知,六月炎熱的天氣,讓人緊跑二十餘裏,會汗如潑水,五十裏,更會勞累不堪,我以馬忠四將做誘餌,引張、戴陵上勾,然後令關興等以逸待勞。馬忠等四將引兵殺回,王平、張冀領軍截斷魏軍後路,來個甕中捉鱉。

但是,我料張、戴陵隻是前隊人馬,後麵還有司馬懿帶兵壓陣,我猜想,司馬懿定會將王平、張冀困在核心。解此危機,非用“圍魏救趙”之計不可。

我料,司馬懿為防中我之計,沿途會不斷地令人傳報營寨的安危。我命薑維、廖化引兵去攻營寨,並非本意,是為解王平、張冀之圍。司馬懿聞知營寨遭襲,定會引兵支援,到時,王平、張冀便能趁機扭轉頹勢,司馬懿的來而又去,定會影響張、戴陵的作戰心態,使其不敢戀戰,隻能沿小路敗退。

此役,我軍大獲全勝,戰後,我把薑維叫到身邊:告誡他,一個真正的領導,應善於激發下屬的幹勁,讓其自動自發地完成任務;凡事要善於變通,不一定非要正麵取之,迂回行事,往往能取得上佳的效果。此役,我以自己的經驗為薑維總結了以下兩點:

讓下屬主動地去工作

此役中我讓諸將自願請戰,是為引發他們的工作欲望,自動自發,更好地完成任務。

何為工作欲望,很明顯,就是指我們常說的幹勁。

關於幹勁,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一是,部下原來不具有幹勁,即工作欲望,要使部下擁有幹勁,必須由領導者從外部向他注入。

二是,部下原本具有幹勁,要激發屬下的幹勁,隻要由領導者將其引出即可。

相比之下,第二種說法我更為讚同。

由此,讓我想起一個有趣的故事,或許通過故事你會更深刻的了解。

一個老農辛勞了一輩子,臨終前他不希望自己的兒子懶惰下去,於是想了個主意。告訴他:“我在葡萄園裏埋下了一堆元寶,足夠你過下半輩子,自己去找吧!”老農死後,他懶惰的兒子一反往常,竟拿起了工具,挖遍了整個葡萄園,但終究也沒找到元寶。倒是葡萄因為翻了土而長勢很好,獲得了大豐收。

不難看出這是一個睿智的老農,他用自己的智慧激發出了懶惰兒子勞動的積極性。而要做一位優秀的領導者,也應像睿智的老農一樣,懂得如何引出下屬的幹勁,讓他們自動自發地工作。

對於此,我有如下幾點建議:

一、為部下創造成功的機會

你必須讓下屬做成幾件事,讓他樹立信心,感覺到自己也很重要,自己能辦好很多事情,這是激發屬下去主動辦好一件事的有效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