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出祁山,我未聽諸將之言,剛愎自用錯攻陳倉,終因無功而返,且送了眾多將士性命,我心中愧疚。此一役在我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讓我時刻提醒自己:一意孤行必陷入困境,兼容並蓄才是為人、為帥的道理。
剛愎自用,害人不淺
二出祁山,錯攻陳倉,是我之過,我剛愎自用,不但錯過了對敵良機,而且斷送了眾多將士的性命,今回想起來心痛不已。剛愎自用真是害人不淺。
從近處來說,剛愎會限製一個人的發展;從遠處來說,剛愎會斷送一個人的前程。俗話說:“聽人勸,得一半。”意思是多多地聽取別人的意見,就能減少自己的失誤,事業有成。任何人都不可能做到全知全能,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他人的意見,對自己的認識會是一個重要的補充或修正,隻要盡量聽取別人的意見,那麼,即便他是個很固執的人,也不會走上歧途,或不會在歧途上越走越遠。因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他自己不知道,但別人會及時提醒他:你的目標錯了,會導致錯誤的結果。這時候,如果不接受別人的建議,一意孤行,那麼錯誤就將不可挽救。
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要堅持“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的原則,要明白世上萬事萬物都處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之中,隻有根據事物的發展變化,及時調整自己的計劃策略,才能處處掌握主動權,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而剛愎者則恰恰相反,他們最大的缺點就是常常自以為是,認為自己的判斷是完美無缺的,因而常常表現得驕橫跋扈,一意孤行,他們往往過高估計自己的能力,總是低估對手,這樣就容易被表麵的假象所蒙蔽,導致判斷失誤,遭到失敗。此點讓我孔明覺得臉紅,而細想起來,曆史上早有剛愎自用導致失敗的事例。
魏國進攻韓國,韓國向齊國求救。第二年,田忌和孫臏出兵援韓,孫臏采用不直接去救韓,而是去攻打魏國,采用“圍魏救趙”的戰術。龐涓被迫放棄攻韓,趕回應戰,孫臏認為魏軍素來剽悍勇猛,輕視齊軍,決定利用他們的這種剛愎心理,誘敵取勝。於是齊軍假裝怯場,向後退卻,並采取逐日減灶的辦法,迷惑敵人。龐涓追擊齊軍,到齊軍紮過營的地方,發現三天中齊軍的爐灶減少了大半。他認為齊軍已逃亡過半,非常高興,孫臏估計龐涓晚上會到達馬陵這個地方,於是在這裏設下埋伏,在路邊的樹上寫上了“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八個字,命令伏兵看到火光就一齊放箭出擊。龐涓果然在晚上進入馬陵道,他們看到樹上有字,就舉火觀看,還沒看完,齊軍已萬弩齊發,箭如雨下,結果,龐涓被迫自殺,十萬魏軍全部被殲滅,齊軍大獲全勝。這就是著名的“馬陵之戰”。龐涓的剛愎自用導致了他的死亡。
由此可見,剛愎自用真的害人不淺,不但使人聽不進他人正確的意見,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而且使人盲目自大,常常會落入深淵。
走出剛愎的陰影
剛愎在某種程度上,跟堅忍不拔、執著勇敢有相似之處,所以我們應該仔細區分:哪種是剛愎,是應該消除的;哪種是執著,是應該發揚的。執著有利於成功,但是執著需要正確的成功觀念作引導。隻有在正確的成功觀念引導之下,一個人的執著才是積極的、有意義的。隻要控製了剛愎,把剛愎引導到一個正確的方向上,朝著這個正確的方向鍥而不舍,奮勇向前,你就能取得很大的成功。
如果有人能夠以清醒的頭腦、智慧的明眸,把執著用到正確的地方,那麼,這種執著不但無害,反而可以帶來意想不到的好處!因為,如果你對一個正確的目標執著不放,而且有著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恒心的話,那麼,不用說,這種執著不但不會把你引入歧途,反而會讓你走向成功。而對於剛愎,我們應該合理地加以改造,把它引導到一個正確的方向上,在正確的方向之下,剛愎會成為一種執著。
總之,剛愎是一種自我封閉的心理特點,我們應該予以消除。下麵介紹幾種消除的方法:
一、虛榮心不要太強,應盡量聽取別人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