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劉邦與項羽在戰場上進行激烈的戰爭,就在此時,韓信攻占齊地後派人給劉邦送來了信,要求封他為假齊王。劉邦見信後勃然大怒說:“我被困在這裏天天盼他來幫助,他卻想自立為王。”正在這一時刻,張良用手拉了拉劉邦的袖子,悄聲對他說:“現在戰場形勢於我不利,怎麼能阻止韓信稱王呢?不如答應他的要求,立他為王以隱住其心,否則他會倒戈叛亂的。”劉邦這才恍然大悟,忙改口對使者說:“大丈夫平定諸侯,就當他個真王,哪能當假王呢?”這一步棋穩住了韓信,使韓信盡心竭力地為劉邦效命,為漢朝的統一立下了汗馬功勞。
從這件事就可看出,在關鍵時刻是不可以讓怒火左右情感的。不然你會為此付出代價。
從三顧茅廬到托孤白帝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我的人生信條,這一信條伴隨我一生,時刻不敢忘記。許多人都說我不懂放權,專權專治,那是他們不了解我的秉性,不知道我的內心,如果從赤壁之戰到白帝托孤,這十四年可以重新來過,我諸葛亮仍會選擇追隨劉備……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我的人生信條,這一信條伴隨我一生,時刻不敢忘記。
在常人看來,一個能在曹操、孫權、劉表、劉璋等手握重兵、喧赫一時的群雄那裏謀到一席之地的人,偏偏看上既沒有地盤,又沒有多少兵馬的劉備,豈非將一生事業係在前途未卜的人身上?
不然,撇開劉備反曹的堅定,以興微繼絕為己任這一層不說,去了能受重用,一展平生抱負的,舍劉備其誰?劉備不以我一介布衣、一名無知青年為鄙陋,三次屈尊就教,單憑這一點,我終生感激不盡。豈不聞“士為知己者死”!我諸葛亮,將領導者的素質看得比實力更重要,要成事業,先學做人,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
既追隨劉備,我一刻不敢怠慢,知道自己所學有限,要想順應時勢,惟有不斷地在實踐中學習,方能不負劉備所望,也才能更好地盡人臣之責。
劉備奪得荊州以後,我被任命為軍師中郎,駐在臨丞,主持零陵、桂陽、長沙三郡,征調賦稅,充實軍糧,從赤壁之戰時的軍事外交鬥爭,轉到為擴大了的軍隊籌措軍糧和維持後方治安之上。前方由劉備負責,後方由我負責,我與劉備近似當年劉邦與蕭何,而我諸葛亮何德何能,得到的信任,卻遠遠超過了蕭何。
戰後荊州遭到嚴重破壞,軍糧保障任務十分繁重,我不敢有片刻歡愉,邊幹邊學,籌措、儲備和供應軍糧由我一人統籌。單就籌措而言,要向編戶的自耕農征集糧食,征集時要造冊登記,每家有田若幹,旱田,熟田,收米若幹,何時繳來,倉吏何人,收錢若幹,庫吏何人。糧食征集到了,下一步就是組織人力運糧。由於壯丁大都被征入伍,隻能組織老弱負糧。這就要以恩威撫恤人員,方能做到家家出穀,平其輸調,軍食用足。
為報劉備知遇之恩,我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之中,親自檢查,審核記錄,深知此職文書繁猥,非精細之人不能為。
可以說,正是這一工作,鍛練了我治理的才能,培養了我一絲不苟、兢兢業業的作風,對我堅定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信念起了重大作用。
記得後來我為劉備坐鎮蜀地,我收到了荊州馬良的來信,馬良稱讚我順應人們的期望輔佐當世,光大國家,端倪已見。希望我遇事多考慮,多了解情況,按照時代要求選擇人才,做到和光悅遠,遼德天壤,正確處理各方麵的關係,使當世人們安閑、心服,統一各方麵高妙的意見,不要相互競爭,奏出伯牙、叔曠那樣動聽的音樂。我知道,人們對自己寄以厚望,自己必須更加努力。
如此直到劉備東征荊州為雲長報仇,曆時一年,劉備敗歸,住在蜀、吳邊境的白帝,竟一病不起,催我前去。
我從成都火速奔赴白帝。
此時劉備已六十三歲,病情嚴重,硬撐著等我到來,我一到,馬上約談,誠懇地說:“君才十倍於曹丕,必能安都定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則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為成都之主。”
這是遺囑,交下兩個任務:安定國家;最終完成劉備未了心願——滅魏。當時我像聽到一聲霹靂,十分震驚;像千斤重擔壓下來,肩頭陡然一沉;又像煦之春風,溫暖全身。聆聽主公掏心窩之言,我再次感受到三顧茅廬的激動之情,止不住淚流滿麵,發出肺腑之言:
“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
十七歲的劉禪在成都,劉備又製詔文給這位未來後主:“汝跟丞相一起治國,要像侍奉父親一樣。”又叫來劉禪庶弟魯王劉永、梁王劉理,交待:“我死後,你們兄弟要像待父親那樣對待丞相,不能有半點怠慢。”
白帝城托孤,主公流露內心對我諸葛亮的信任,如此以誠待我,是劉備真性情的流露,怎能不令我感動!試想,如果是曹操,以權術馭人心,能如此委以相任嗎?主公如此待我,我孔明就算是粉身碎骨,也無以回報。
後來,我被封為武鄉侯,不久,又兼任益州牧,不僅國務歸我,連地方之事也歸我直接過問,可以說政事無論巨細,都取決於我。許多人都說我不懂放權,專權專治,那是他們不了解我的秉性,不知道我的內心,如果從赤壁之戰到白帝托孤,這十四年可以重新來過,我諸葛亮仍會選擇追隨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而在我看來,身為下屬就理應做到以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