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所以提前若幹年在魚腹浦布陣,是因為我認為在我蜀與東吳的關係上,和固然是主旋律,戰亦不可避免。一旦撕破臉皮,勝了不說,我方一敗,必退走魚腹浦。所以我在魚腹浦布“八卦陣”,以備不時之需。得與失的互為轉化之效果,有時也並不是馬上就可見到的,但懂得其中奧妙的人,會掌握取舍的主動權,讓它發揮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計取漢中”之後,劉備不肯稱帝,暫為漢中王,立子劉禪為王世子,我被封為軍師,總理軍政大事,其餘諸將各按功定爵。
隨後,劉備修書一道,派人送往許都,奏知天子,曹操在鄴郡聞知劉備稱王,遂勾結東吳孫權,水陸兩路欲取荊州,劉備請我商議,我建議派人送官爵與雲長,讓他先進兵取樊城,使敵軍阻塞,曹、孫兩家同盟自然瓦解。
雲長英勇,一路無人能敵,輕取了襄陽,遂渡江攻打樊城,後與曹軍多次交戰,曹軍皆大敗而回。曹仁、滿龐堅守不出,向曹操求援。曹操加封於禁為征南將軍,龐德為先鋒,挑選了七支精兵救援樊城。龐德與雲長相遇,大戰百餘回合,不分勝負,後龐德詐使拖刀計,偷拽雕弓突施冷箭,射中雲長左臂。雲長回營養傷,十日不出,於禁、龐德遂移七軍轉過山口,離樊城北十裏,依山下寨,於禁領軍截斷大路,令龐德屯兵於穀中。
雲長有勇有謀,箭瘡初合,登高親探敵情,見樊城上旗號不整,軍士慌亂;城北十裏山穀內俱屯兵馬;觀襄江水勢很急,遂計從心起。
時值八月,一連幾天,大雨滂沱,河水滾滾。雲長命軍馬移於高地。又於漢水口準備戰筏,收拾雨具,並派人偃住各處水口。準備襄江水發,乘高就船水淹樊城及穀中魏軍。
一夜,風雨大作,襄江之水如萬馬奔騰,四麵八方向魏軍襲去,七軍亂竄,隨波逐流者不計其數。於禁、龐德與魏軍諸將皆登上小山避水。後雲長率眾將乘大船至,於禁身為首將卻膽小如鼠不戰而降,龐德死戰,雲長用戰船將小山團團圍定,矢石如雨,魏兵死傷殆盡,龐德也被周倉生擒。雲長乘水勢未退,又上戰船,帶領眾將,大舉進攻樊城。
雲長樊城一戰,水淹七軍,活捉了於禁、斬了龐德,威震天下,我知後,心中大喜,雲長當世虎將,今我軍士氣正盛,魏軍聞風喪膽,取樊城指日可待。
不料孫權陰險,欲乘雲長攻打樊城之際,襲取荊州。我雖不在荊州,但無時不關心荊州狀況,探馬報我,雲長沿江上下,或二十裏,或三十裏,山頂之處均設峰火台,軍馬整肅,我才放心,如此孫權定無機可乘。
誰料東吳竟有如此賢才,此子名叫陸遜,陸遜雖年少,卻足智多謀,深諳兵法,此是東吳之福卻是我蜀之禍。陸遜獻策,讓呂蒙托病辭職,以陸口之任讓與他人,使人卑辭讚美雲長以驕其心,雲長必傾荊州之兵去取樊城,如此襲擊荊州便有可乘之機。
雲長氣盛,果然中了驕兵之計,調了荊州大半兵馬去攻樊城。孫權便乘機奪了荊州,公安博士仁、南郡糜芳也相繼投了孫權。
曹操得知雲長“水淹七軍”,遂急撥精兵五萬,令徐晃為大將,呂建為副將,去解樊城之急,後又自領軍士,前去營救曹真。徐晃乃雲長舊部,相交甚好,雲長遂去勸降,徐晃不念舊情與雲長交戰,曹仁聞知救兵已到,引兵出戰,兩下夾擊,我軍大亂。雲長見軍心已亂,便棄了大寨,急奔襄陽,後知呂蒙取了荊州,曹、糜二人已降東吳,後悔不已,以為無麵目見劉備,遂領兵從旱路去取荊州。前有吳兵,後有魏軍,軍心渙散,加之呂蒙誘降,我軍臨陣脫逃者眾多,雲長隨從隻剩幾百人。一路突圍,進了麥城。進退無路之際,讓廖化去上庸向劉封、孟達求援,不料孟達怕死,劉封毫無主見,見死不救。可憐雲長手下兵少,且多帶傷,城中無糧,甚為淒苦。無奈之下,棄城從小路入西川,中了吳軍埋伏,雲長與其子關平,盡被俘去,誓死不降,終皆遇害,雲長享年五十八歲。
“雲長敗走麥城”的詳細經過,是後來突圍的廖化等人告知,我聽後傷心欲絕,隻恨為時晚矣!孫權欲乘機取荊州在我意料之中,終因雲長早有準備我才放心,後荊州失守,雲長讓馬良、伊籍向我求救,呈上表章,我還未知表中內容,廖化已到,哭拜於地,說劉封、孟達見死不救,我已料雲長此次凶多吉少,繼而探馬來報,雲長父子已魂歸天際。
此後,不久曹操病逝,曹操之子曹丕威逼漢獻帝讓位,自立為大魏皇帝,消息傳到成都,且傳言獻帝已遇害。劉備聞知,悲痛萬分,命百官掛孝,遙望設祭,追遵獻帝為“孝湣皇帝”。
我與太傅許靖、光祿大夫譙周商議:國不可一日無君,應擁戴漢中王劉備為皇帝。遂引百官上表,請劉備稱帝。劉備執意不肯,我又苦勸數次,仍被斷然拒絕。之後在我百般規勸之下,劉備方才同意即皇帝位,改元章武元年,立妃吳氏為皇後,封長子劉禪為太子;封我為丞相,其餘盡數封賞,大赦天下。
此時,張飛在閬中,得知關羽被害,早晚痛哭流涕,淚濕衣襟,諸將用酒勸解,張飛酒碎後更加暴躁,帳下但有過失者,即被鞭撻。劉備派使前去,宣讀詔旨,張飛受爵拜北。張飛報仇心切,遂與使者一道奔赴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