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潛伏茅廬,寂為臥龍:“潛龍,勿用”,隻等東風(1 / 3)

我最景仰的先賢是幫助齊桓公推行法治、開發經濟、“尊王攘夷”、成就霸業的相國管仲和聯合秦楚之晉為燕昭王攻下齊國七十餘城的燕國上將軍樂毅。為此,我自比管仲、樂毅,這在當時,招來了不少人的鄙視和嘲笑,而我卻不以為然,依舊我行我素,“雁雀安知鴻鵠之誌哉!”

我的先祖諸葛豐在漢元帝時曾任司隸校尉,諸葛家族在當地屬名門望族。我的父親曾任太山郡丞,但在我八歲時就過世了。

我和哥哥諸葛瑾、弟弟諸葛均以及兩個姐姐從此都靠叔父諸葛玄撫養成人。

幼年時期,東漢王朝極度腐敗、民不聊生、自然災害不斷發生;人們饑寒交迫,走投無路。終於,爆發了黃巾農民起義。

九歲時,西涼豪強董卓帶兵進京廢掉少帝,另立獻帝,控製了朝政大權。野心勃勃的其他豪強借口討伐董卓紛紛起兵,從此開始了豪強割據、軍閥混戰的大亂時期。

十三歲時,曹操攻打當時占據徐州的陶謙,使我的家鄉麵臨毀滅之災。為了避開戰亂,叔父帶領全家輾轉半個中國,到襄陽投靠荊州牧劉表。到襄陽後住在城內,我在城南學業堂讀書。

十七歲時,叔父諸葛玄去世,從此,我就在城西的隆中山定居下來。

叔父諸葛玄對我一生的影響最大,從小他就教育我們“誌當存高遠,慕先賢”,這句話像烙印一樣深深地印在心中。

“誌當存高遠”,正如墨子所說:“誌不強者智不達。”胸無大誌必無高能,立誌不堅,一個人的智慧也得不到充分的發揮。孔子也曾說:“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短。”正是由於孔子在十五歲時,就立下了治學成才的壯誌,並且終身為之奮鬥,所以才成為名垂青史的大教育家、思想家。

由於戰亂,少年的我背井離鄉,不僅親眼目睹,而且親身經曆了混戰時期的災難。渴望安定、企盼統一,成為心中最大的夢想。“為中華統一,為社會安定”而努力!此時此刻,這句話成了我一生的追求。

我最景仰的先賢是幫助齊桓公推行法治、開發經濟、“尊王攘夷”、成就霸業的相國管仲和聯合秦楚之晉為燕昭王攻下齊國七十餘城的燕國上將軍樂毅。為此,我自比管仲、樂毅。這在當時,招來了不少人的鄙視和嘲笑,而我卻不以為然,依舊我行我素,“雁雀安知鴻鵠之誌哉!”

誌雖遠大,但我深知要實現自己的誌向需有真才實學。《易經》乾卦有雲:“潛龍,勿用”。尚無能力實現心中大誌,就不能盲動,亂動也沒有用,隻能招來別人的恥笑。因此我決定“潛伏茅廬”以待來日“飛龍在天”。

從此定居茅廬,博覽群書,從天文地理到曆史法典,從圖陣兵法到詩文書論,從哲理算術到機械製作,從經濟食貨到撫亂安民之道,我都無不廣泛閱讀、潛心研究,欲博采眾長,融集一體,貯才於身,待時而動。一旦時機成熟,形勢需要並賦予我施展才華的機會,我會毫不猶豫將平生所學化而轉為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立法施度、整飭內政、開發生產、開拓疆土、文武兼治、立國安邦的才幹,成就如管仲、樂毅一樣非凡的功業。

憶當年,心中不免產生些許感慨,於是順手寫下幾筆,以鑒來者:

誌當存高遠

有誌者事竟成。縱觀千古成帝業、成大事者,莫不是胸懷大誌者。

漢高祖劉邦,原為秦代的泗水亭長,係區區小吏。有一次,劉邦到都城鹹陽辦公務,適逢秦始皇出巡。他在街頭見到了皇帝的威儀,便喟然歎息:“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聯係劉邦後來斬白蛇起義,繼而滅秦,又與項羽爭天下;至垓下決戰,劉邦終於開創了漢帝國的基業。他當初在街頭上的歎息之語,便不僅僅是羨慕了。

誌不立者事無成。人無大誌,必定不會有什麼大的作為。

回想起來,我要“為中華統一,為社會安定”而努力的誌向也並非天生就有,甚至在自己年少的時候也曾是那麼目光短淺,小時候由於戰亂顛沛流離,我曾以為人的命運由天注定,直到那天叔父諸葛玄給我講了一個故事,才使我對命運重新有了認識,有了質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