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9年漱石患了嚴重的胃病,多次危及生命,不得不住院治療。他拖著病身,仍然頑強地堅持創作,直到生命最後一瞬。連續發表了《過了春分時節》(1912)、《行人》(1912)、《心》(1914),這3部長篇小說被稱為“後期三部曲”。後三部曲把創作重心由外部生活轉移到人的內心世界,深入探討了近代知識分子的苦惱、孤獨及個人主義、利己主義與道德之間的深刻矛盾,形成了鮮明的心理剖析和哲理探求的創作傾向。1916年正當他執筆長篇小說《明暗》之時病情惡化,治療無效,於當年年底病故。
德富蘆花
德富蘆花,1868年生於熊本縣。少年時受自由民權運動熏陶。1885年皈依基督教,曾向往托爾斯泰的創作和生活。1888年在熊本縣任教,翌年入民友社任校對,並開始寫作。1898年至1899年發表連載小說《杜宇》,因而聞名。小說通過一個女人的愛情悲劇,批判封建倫理和家族製度。隨筆小品集《自然與人生》(1901),描寫了大自然的景色,隱含著作者對社會現實的譏諷。《回憶》(1901)塑造了一個不滿現實、渴望立身揚名的資產階級理想主義者形象。1903年震動文壇的長篇小說《黑潮》,是一部形象的社會政治史,以明治初年歐化主義盛行時期的生活為背景,描寫了天皇重臣的擅權仗勢、生活腐化,也表現了受到封建禮教壓迫的貴族婦女的不幸。歸國後作《順禮紀行》,抒發他對托爾斯泰的崇敬之情。《寄生木》(1909)刻畫了一個不滿現實、苦鬥致死的青年形象。在幸德秋水事件中,曾發表《謀叛論》,用折射的方式曲折地暴露了天皇製政府的強權統治。1908年後在東京郊外實踐了托爾斯泰式的晴耕雨讀的生活。1913年寫下的隨筆集《蚯蚓的夢囈》,紀錄了他的田園生活。同年還寫有批判封建主義倫理道德的《黑眼睛與黃眼睛》。他的作品以剖析和鞭笞社會的黑暗在日本近代文學中獨樹一幟。但晚年作品《富士》(1925)和《新春》已失去昔日的批判鋒芒。
德富蘆花是一位激進的民主作家,其作品洋溢著深厚的人道主義思想。他關注社會,對近代日本資本主義極為不滿,探求社會出路,寄情於社會主義思想。
由於作者作品揭露深刻,大膽地觸及上層統治者,引起廣大讀者的興趣。
武者小路實篤
武者小路實篤,1885年出生於東京貴族家庭,父親武者小路實世是子爵,祖父實藏為著名的歌人。他幼年進入貴族子弟學校學習院學習,青年時對文學發生興趣。受到托爾斯泰作品的影響,在哲學上接近禪學和陽明學派,這對他以後的創作思想有重要的影響。
武者小路實篤於1908年在學習院高等科畢業,入東京帝國大學社會科,次年退學,1909年發表處女作《芳子》。1910年,他和有島武郎、有島生馬兄弟等創辦文藝刊物《白樺》,提倡新的理想主義的文藝,形成“白樺”派。
他早期的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說《天真的人》(1911),長篇小說《幸福者》(1919),劇本《他的妹妹》(1915)、《一個青年的夢》(1916)以及《愛欲》(1926)等。他的作品風格樸實,通過平實的記敘,表現作者對人生明朗而強烈的願望。如《天真的人》寫一個在戀愛上遭受打擊的青年,直到他所愛的女子同別人結了婚,他還相信對方是愛自己的。《一個青年的夢》則從不同的視角,反映了人類愛好和平的願望。
武者小路實篤是樂觀的理想主義者,曾發起“新村運動”。為建設烏托邦式的社會,在日向創辦勞動互助、共同生活的模範新村。1918年創辦《新村》雜誌。1925~1936年,主辦雜誌《大調和》和雜誌《獨立人》。其後因為馬克思主義在日本的普及,他的新村運動和社會主義思想遭到批判。在這次批判的風暴中他堅持自己的信念,並在這一時期寫出了一係列長篇和中篇傳記小說,如《釋迦》、《孔子》、《托爾斯泰》、《二宮尊德》(1929)等。
1937~1945年日本侵略戰爭失敗的這一階段內,他除繼續創作一些戲劇和長篇小說外,還從事美術著述,有《美術論集》、《讀美》、《生活在藝術中的人們》等新著刊行。戰後致力於繪畫,並從一般的文人畫轉向西洋畫的製作。1951年以後完成長篇小說《真理先生》。
石川啄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