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青年時期正值明治初年,民主思想高漲,民族情感熾熱。他受到維新誌士的影響,有圖謀大業、憂國憂民的思想。他本身想置身於軍界為國效勞,但因身體條件差,轉而學外語,希望從事外文事業為國增光。1886年,他畢業前夕,外語學校突改為商業學校,他因不滿這種改變,憤然退學。
二葉亭四迷在俄國文學的影響下,開始熱衷於文學創作,同時進行評論和翻譯活動。1886年他拜訪了當時成名的作家坪內逍遙,在其幫助和鼓勵下,同年發表了文學論著《小說總論》,針對當時日本文壇占主導地位的娛樂文學和單純摹寫現實的創作方法提出不同的看法,主張作為藝術的一種形式的小說應是直接表現和宣傳真理的手段,在創作方法上應通過現象描寫現實的本質,提出了較為完備的近代現實主義論。1887年,發表反映他文藝觀點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浮雲》,寫在明治20年代,一個正直的青年被錄用為政府的下級官吏,隻希望和自己相愛的堂妹阿勢結婚,把在家鄉過著孤苦生活的老母親接來同往,共享天倫之樂,但他不諳世俗,也不會違背自己的良心去迎合上司的需求,終於被政府機構革職。小說揭露了明治時代官場的黑暗和世態的炎涼,也觸及明治社會單純模仿西方的種種浮淺的所謂“文明開化”的現象。
此後,他認為“文學不是大丈夫的終身事業”,停止了文學創作活動,曾當過情報翻譯員,陸軍大學和東京外國語學校教授。1904年入大阪“朝日新聞社”。任《朝日新聞》記者和中國清朝的北京警務學堂的幹部。直到1906年才發表第二部長篇小說《麵影》。這部小說寫一個中年知識分子因和妻子感情不和,卻與守寡回家的妻妹產生了愛情。這種愛情違背了社會的倫理道德,他隻有拋下情人和家庭到中國流浪,最後變成窮愁潦倒的酒鬼。小說對封建勢力作了揭發控訴,對拜金主義的世俗風氣作了深刻揭露。1907年發表最後一部長篇小說《平凡》,描寫了才華出眾的知識青年在艱難歲月中空虛而無聊地度過半生的淒涼景象,反映明治社會中“才秀入微”的不合理現象。作品夾敘夾議,對當時的社會風氣和文學狀況進行冷嘲熱諷。
這三部小說以現實主義手法,描寫了不與世俗社會同流合汙,但又承受不了時代的重壓,缺乏衝破現狀的勇氣,為時代的壓力所挫傷,成為明治近代社會被排擠的“多餘人”。作品通過對這些“多餘人”的描寫,對明治社會作了廣泛的批判。另外,他的作品清新流暢言文一致,為近代日本文學語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葉亭四迷被認為是日本近代文學的先驅者。他於1908年以朝日新聞社特派員的身份出使俄國彼得堡采訪,在回國時,因旅途勞累,肺病加重,於1910年死於途中,時年46歲。他還翻譯了一些俄國文學作品,並寫有回憶錄、日記和雜文等。
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1867年生於江戶武士家庭。明治維新後家道敗落,先後當過兩個人的養子。漱石自幼好學,在中學時代受漢學的熏染,就對漢詩文和小說極為愛好。1888年中學畢業後入大學本科英語專業,專攻英國文學。這時期他曾致力於漢詩文的創作,後收為一集,題名《木屑錄》,其書序文明確表明“予有意以文立身”。
夏目漱石大學畢業後,去鬆山、熊木等地教書,此時受到學友、俳句詩人正岡子規(1867~1902)的影響,積極參加子規倡導的俳句改革運動。1900年漱石被政府選為官費留學生,到英國倫敦學西方文學。在異國,他度過了兩年“不愉快”的生活。人地生疏,經濟困難,生活不習慣,又遭到西方人的冷眼使他覺得自己象“狼群中的一隻長毛狗一般”,與世格格不入。1903年回到日本,在東京帝國大學任教。1905年,漱石發表了第一部長篇小說《我是貓》。小說以獨特的藝術風格,強烈的諷刺、批判精神,驚動了文壇。此後,漱石發表了中篇小說《哥兒》(1906)、《旅宿》。前者用第一人稱的手法,塑造了一個剛剛步入社會,誠實、憨厚、富有正義感的知識青年的形象,批判了教育界的腐敗和黑暗。後者則通過一個畫家的眼睛,描繪了一個超脫世俗的美的世界。他以“非人情”的情感,用“無心與稚心”來盡藝術家的天職寫詩作畫。作品描繪了秀麗的山水,渲染出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色。它充分表露出他的唯美主義文學傾向。這三部作品被認為是漱石的前期三部曲。
1907接受《朝日新聞》社的邀請,辭去教職成為該社文藝專欄作家。直到去世的大約10年的時間裏,先後寫了10多部長篇小說,均在《朝日新聞》上連載。《三四郎》、《其後》、《門》是他中期創作的三部曲。《三四郎》(1908)寫農村青年三四郎在東京大學求學的生活和他對女性的愛慕,以及遭到拒絕,使他的幻想破滅。表現一個農村青年的成長過程。《其後》(1909)寫的是一個近而立之年的知識分子長井代助的戀愛問題,小說最後在尋求職業的煩惱中結束。《門》(1910)描寫出身小資產階級的宗助夫婦的窮困生活,悲觀、失望情緒籠罩著小說,表現了一個個性覺醒者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