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曆史性的跨越——祝賀青島港吞吐量超越億噸(1 / 1)

2001年12月11日18時,青島港吞吐量超越億噸,一舉躋身世界大港行列。這是一個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跨越,這是青島經濟發展史上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在此,我們向青島港的萬名職工,致以熱列的祝賀和崇高的敬意!

這一曆史性的突破,是青島港人幾十年艱苦奮鬥、頑強拚搏的結果,也是青島市實施以港興市戰略、推進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取得的重大成果。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青島港人順應潮流,搶抓機遇,敢想敢幹,在短短十幾年裏,投資上百億元,投資和建設了一個國際級的現代化大港,使青島港成為全國港口中唯一的集裝箱、煤、油、礦四大貨種全部超過1500萬噸的港口,打造出了強大的核心競爭力,被國際航運界譽為“21世紀的希望之港”。

與此同時,青島港人更突破計劃經濟的慣性和束縛,主動開拓出海內外兩個腹地的廣闊市場,航線覆蓋能力、內部管理機製、港口運行方式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而且,青島港還是兩個文明建設的先鋒,為全市和全國作出了表率。

港口曆來是社會經濟興衰的晴雨表,這一曆史性的突破,還深刻反映了青島市和內陸腹地經濟的飛速發展,反映了我們國家發生的曆史性巨變。開埠百年的青島港,在前80年的時間裏,吞吐量最高也不過兩三千萬噸,青島港的飛躍,其實隻是在近20年的時間裏。這一事實深刻說明,是改革開放,才使生產潛力得以解放,才使港口經濟發生了質的變化。

我們之所以格外關注青島港的發展和變化,青島港的突破之所以引來如此巨大的反響,就在於港口與我們這座城市是一個休戚與共的關係。我們這座城市,自誕生之日起,便打上了港口城市的深深烙印,與港口相依為命,百年青島的發展史,無不證明“城以港興、港興城旺”的必然邏輯和道理,正是有了這天然的不凍不淤的深水良港,我們才得以通達四海,廣結賓朋,商貿興隆。

城市經濟增長理論同樣表明,擁有廣闊的域外市場和發揮城市的比較效益,是實現經濟增長的重要條件。港口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擴大城市域外需求、發揮比較效益上,較內陸城市更加具有優勢。正是這種區位優勢,帶動了我市經濟高速發展。它不僅提高了我們的產品競爭力,而且有力地帶動了眾多關聯產業的發展,對要素集中產生很大的吸引力和凝聚作用,使我們這座城市成為中外資本落地興業的熱點地區。在經濟全球化日益擴大的今天,港口城市對資源的控製和凝聚能力日益強大,港口城市的功能已不僅是貨物的集散地,更是人流、信息流、資金流的交彙點、聚集地,既是腹地經濟發展的受益者,也是當地和腹地經濟乃至全球經濟的推動者。據有關資料統計,當今世界上35個國際化大都市,有31個是因港口而形成獨特的城市功能強大的輻射力而興旺起來的。

在青島港的發展規劃中,有這樣幾個引人注目的數字:“十五”期間,青島港的吞吐量將以8%的速度遞增,集裝箱保持30%的增速;到2005年,集裝箱力爭達到740萬標準箱,建成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到2010年,吞吐量力爭突破2億噸,集裝箱突破1000萬標準箱。這幾個數字的含義是,大約10年前,香港、新加坡的年集裝箱吞吐量不過400萬箱,去年約為1400萬箱左右。青島港的發展意味著什麼是不言而喻的。

跨越億噸,是一個裏程碑,也是一個新的起點,我們祝願青島港新的發展目標能如期實現、它的發展和突破,預示著我們這座美麗的城市和我們偉大的祖國必將出現更大的發展和進步。

(2001年12月13日《青島日報》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