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海的女兒(3 / 3)

小人魚雖有人的部分外形特征,但她仍是生活在海底的人魚而非真正意義上的人類,“魚”的自然屬性仍是她愛情道路上的一道障礙。[3]小人魚也清楚自己與人類的差別主要在於尾部,因此她對自己的尾巴極不滿意。盡管尾巴在海底生物看來可能是美的,但它並不符合人類的審美標準,小人魚便千方百計要除掉這個“醜陋的東西”。小人魚渴望擺脫層蠟其實是要擺脫自然後性。她用美妙聲音換取“呆笨支柱”似的腿,因為“腿”是她由魚變成人的重要標識。小人魚擁有“呆笨支柱”的雙腿,即意味著她獲得了進入人類世界的許可證。推其如此,她才會覺得自己不是低等的海底動物“魚”——人類眼中的一個異類,而是一個與王子有著相同外形的人,她才能獲得與王子談情說愛的資本。安徒生深入到小人魚的內心世界,全麵揭示她在求愛過程中的焦灼心理,有學者由此斷定安徒生“超越了人類中心主義意識,深入到自然萬物的‘內心’層麵,讓他們在童話裏擁有按照自己的天生察賦喜怒哀樂的生存權利”。“然而事實上,小人魚渴望進人人類世界的種種努力,恰恰反映了作者的人類中心主義意識。

首先,小人魚作為一種生活在海底的魚類,她追求的不是同類而是異類的情感,這顯然違背了生物圈物種繁衍的規律。眾所周知,不同生物種族在生理習性和審美認知上存在差異,魚類隻有與同類在一起才有共同語言,小人色追求魚類感情才是一種本能反應,然而她卻將人類愛情視為自己的理想,並按照人類價值觀念和審美標準要求自己。小人魚這種極端的求愛經曆可以概括為:人類擁有的東西她必須擁有(如腳),以人類作為自己活動的中心和參照,一切要向人類世界看齊。然而小人魚作為一個人類的異類,並末被人類社會真正接納,客觀上她仍是王子的一個“寵物”。其次,小人魚對自己作為一個異類而感到自卑。小人魚渴望擺脫“不倫不類”的尾巴,用優美的聲音換來可以行走的人腿,為此她付出了血淋淋的代價。這也可以理解為,小人魚不僅認同人類世界的價值標準,還否定自己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小人魚這種看法與文藝複興以來歐洲對人的理解基本一致。文藝複興時代,西方人普遍認識到自身的存在價值,在文藝作品中不斷謳歌人和人性,宜稱人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由此轟轟烈烈地拉開現代人意識覺醒的大幕。啟蒙運動時代,思想家們高擎“自由、平等和博愛”的旗幟,提倡尊重人權並讓人自由發展,更是將人抬升到極為神聖的地位。[3]基於此,西方人在處理人類與自然界的關係時,極少能夠擺脫二元對立的思維模式。他們認為人類在宇宙中處於至高無上的主體地位,自然界作為人類活動的對象和客體,與人相比處於受支配的從屬地位。正如學者所言,“將人視為唯一有價值的存在和自然界至高無上,可以無法無天的統治者,為滿足人自身的貪欲,無限度地向自然界掠奪,完全忽視生態規律和其它生物的生存權利”。小人魚否定自己自然屬性而向人類世界靠攏,也即變相認同人類崇高、人魚低等這一傳統觀點,這顯然也是人類中心主義思維模式的反映。

在小人魚身上,充分體現了耶酥基督的受難精神。道成肉身的基督是神、人之子,具有神和人的雙重特性,他遭受各種磨難仍堅持向世人傳播福音.直至舍命以完成救贖。小人魚的身份也像耶穌一樣複雜,她曾經有著魚類的外形和人類的思想,既是魚又是人,或既不是魚又不是人,在愛的召喚下,變成泡沫一步步飛向天堂.此時她既是人又是神。小人魚“魚—人—神”的角色轉化,與基督教文化中三位一體的定位是對應的。長期以來,西方倫理學對人一直持有三種理解:一種觀點認為人是源於自然的感性的人,一種觀點認為人是源於自由的理性的人;還有一種觀點認為人是超越自然的神性的人。“小人魚追求愛情時是受到情感的驅使,那時純粹是感性的存在,但她最終以自我犧牲精神忍受人生的痛苦,並獲得上帝的救贖而進入天堂,實現了從感性的人到理性的人的轉化.更是超越自然屬性而成為一種神性的存在。[3]4作者介紹編輯

漢斯·克裏斯蒂安·安徒生(1805-1875)是一個將民間傳說、道德說教和幽默詼

漢斯·克裏斯蒂安·安徒生諧與他自己的非凡想象力結合起來的丹麥作家,他創作的童話故事不僅對兒童而且對成年人同樣具有重要意義。他出生在Odense城的貧民窟。他的父親是一名鞋匠,但受過良好的教育。

1837年印刷的第三卷童話故事包括了《美人魚》(TheLittleMermaid)和《皇帝的新裝》(TheEmperor‘sNewClothes)。安徒生其它著名的童話故事有《醜小鴨》、《打火匣》(TheTinderbox)、《小克勞斯和大克勞斯》(LittleClausandBigClaus)、《豌豆公主》、《白雪公主》(TheSnowQueen)、《夜鶯》(TheNightingale)、《堅定的錫兵》(TheSteadfastTinSoldi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