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施,全名為卡爾·波施,是德國化學家。1874年8月27日生於德國科隆。1894年進入夏洛滕堡工業大學學習冶金學與機械工程學。1896年轉入萊比錫大學攻讀化學。1898年在奧斯特瓦爾德指導下獲博士學位。1898—1899年為有機化學家約翰尼·韋斯萊斯諾斯的助教。1899年在路德維希港任巴登苯胺純堿公司工程師。1919年升任該公司總經理。1925年任染料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第一任總經理,1935年任公司董事會主席。1937年被選為德國威廉·愷撒學會會長。1940年4月26日逝世於德國海德堡。
波施於1931年獲諾貝爾化學獎。其獲獎原因是,他改進了高壓合成氨的催化方法,實現了工業化合成氨,在研究和發展高壓化學方麵作出了貢獻。
他還進行合成燃料的研究工作、合成出甲醇和從煤中製取汽油。他的研究工作推動了尿素、甲醇等高級醇類物質的合成和石油加氫工業的發展。
波施的童年
鮑拉·波施太太用毛巾擦幹淨幾個盤子,又晾上洗好的毛巾,然後就坐在沙發上,想休息一下。節假日雖然能給全家人帶來歡樂和愉快,可是假日一結束,打掃呀,收拾呀,總得花去她許許多多的精力,花去她幾個小時的時間,因為,全家的裏裏外外都得由她一個人去整理安排。
過完了聖誕節,又要過新年,日子無盡地流逝著,她也就天天沒完沒了地操心這個,惦記那個。鮑拉·波施是科隆市一位知名的商人。這是個殷實富戶,家裏相當有錢,可是他們家裏從來沒有雇用過仆人。
鮑拉太太寧願自己操勞家務,因為她對誰也不相信。眼前,就在她坐下來休息的這功夫,她的腦海裏又轉動著那些已經成為習慣的念頭,應當把卡爾的襯衫改改,好給小孩子們穿。鮑拉太太找到一個裝舊東西的大包袱,裏邊整齊地疊放著幹幹淨淨的衣物,隨後她來到二樓的走廊,那裏擺著一台縫紉機,這縫紉機可有年頭了。
可是,在原來的地方已經沒有縫紉機了。鮑拉太太覺得很納悶,不過她立刻猜到了:
這一定是她大兒子卡爾幹的事(他就是我們的主人公),因為隻有他才會想出這種點子來。怪不得從午飯後他們就一直沒露麵。鮑拉太太迅速爬上四樓,說不定孩子們正躲在那裏玩呢。果然孩子們幹脆都坐在地板上,他們玩得著了迷,連鮑拉太太進來,他們都沒發現。
隻見卡爾手裏拿著螺絲刀正在敏捷地把螺絲釘一個個地往下卸,然後又把縫紉機上的傳動杆、手柄和大小齒輪、滑輪逐個拆下來。這樣,好端端的一台縫紉機就變成了一堆零件。艾米爾和格爾曼兩個人目不轉睛地瞧著大哥的一舉一動,他們又高興又欽佩,高興的是他們從中獲得快樂,欽佩的是大哥能將一架縫紉機拆成一件一件。
“卡爾!”鮑拉喊道,“你看看,你幹的是什麼!走,馬上跟我到爸爸那兒去!我看,這一回要不狠狠地教訓你一頓才怪呢!”
卡爾這時才開始把那些扔得滿地都是的縫紉機零件一個一個地撿到一起,然後把螺母逐個擰緊。但是,怎麼也裝不好。別看這台小機器,就連爸爸自己裝,也要花不少的勁呢!他弄了整整一天才裝好。小卡爾直挺挺地站在爸爸旁邊,一麵留神看著,一麵用心記著。
“這隻螺絲釘應當安在這個地方。喂,把鉗子遞給我!”
卡爾從很小的時候起就學會了使用鉗工和木工的各種工具。在他的心目中,哪兒也不如爸爸店鋪旁邊的那家小工廠裏有意思。工廠的師傅們——鉗工、裝配工和細木工經常教給小卡爾如何使用各種不同的工具去幹活,而且他們都很願意幫助他學藝。
逐漸地卡爾就能幹些比較複雜的活計了。譬如,他決定製作一隻采集昆蟲標本的木箱,養活青蛙和蚯蚓的“小房子”。到了冬天,卡爾製作了一個有供暖裝置的特殊飼養箱。他在廚房的爐灶裏安裝了一隻小巧的加熱器,然後讓熱水管進入飼養箱內。難度更大的要算他製作的一套玻璃魚缸裝置了。因為這套裝置不僅能使玻璃魚缸裏的水維持一定的溫度,而且還能補充水中的空氣。這些箱子和裝置是卡爾從爸爸的店鋪裏找來材料,再用各式各樣的工具,自己獨立製作出來的。
鮑拉·波施細心關注著兒子所喜愛的每一件事物,當他發現兒子的熟練技巧與對技術的熱愛,心裏充滿了愉悅。“卡爾將來會成為一個了不起的技術行家的,他也一定會繼承我的事業,日後把家業越搞越大。”
爸爸這樣想著,但是這個小卡爾打算走的路,卻與爸爸想的完全不一樣。
求學時代
在學校上學的時候,卡爾最愛的是化學,這門科學在小卡爾麵前展示了無限廣闊的前景,給他增加了新的幻夢。於是,在他原有的各種愛好中,又增加了一個愛好。
為了使動物不受損害,他把單獨的一間房改裝成一個化學實驗室。他們家住的是一座大樓房,卡爾的父母索性把三樓全部交給他支配。然而要籌備一個化學實驗室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跟製作一隻加熱器,或是做一個玻璃缸上用的換氣泵相比,完全是兩碼事。要裝配一個實驗室,就必須購置各種儀器和化學藥品,所以沒有錢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