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門捷列夫(2)(3 / 3)

《化學原理》曾被譯成許多種文字,並且出版了許多次。

門捷列夫在號召年輕的一代為科學服務時繼續說道:“把理論和實踐分開的有害想法,是許多錯誤思想的根源,這些錯誤思想在現代還存在著,並且在我們的社會中占統治地位。這樣的時刻已經到來了,放棄沉醉與幻想,放棄抽象的意圖和古典的辯論,而走向現實和真正的勞動,來為人民謀福利。

還要證明科學不但能‘給青年人以知識,給老年人以快樂’,還能使人慣於勞動和追求真理,能為人民創造真正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能創造出沒有它就不可能獲得的東西。”

在結論中他寫道:“假如逐漸地把俄羅斯物理學家和化學家征服了的科學領域擴大起來,將來的年輕一代就可以滿懷信心地獲得一係列的更大的勝利。科學早已不再脫離生活了,並且在它的旗幟上寫著:科學的種子是為了人民的收獲而生長的。”

《化學原理》一書教育了許多代的化學家、物理學家、工藝學家、醫師、農學家以及各種專業知識的人員。

《化學原理》不單是化學的指南,並且教育青年熱愛科學,熱愛祖國。

號召人們為祖國的利益而工作,不要懼怕艱苦的勞動。《化學原理》直到現在仍然沒有失去它的意義。

周期律的發現

《化學原理》一書也不能使門捷列夫非常滿意,對他來講,化學科學真好像是一座沒路的密林。有時候,他真覺得自己是在這座叢林裏從一棵樹走向另一棵樹,隻對每一棵,作些個別的描寫,而這裏的樹卻有千棵、萬棵……那時候化學家們所知道的元素一共有63種。每一種都要與其他物質化合而成幾十、幾百、甚至幾千種化合物:氧化物、鹽、酸、堿。化合物裏,有氣體、液體,其中有的沒有顏色,有的閃閃發光;有的硬,有的軟;有的苦,有的甜;有的重,有的輕;有的穩定,有的活潑。就沒有一種和另一種完全相似。

然而組成世界的形形色色的物質,雖然如此繁多,化學家們卻已經把它們研究得十分詳盡了。

這無數的化學物質的性質,可以講述幾個星期、幾個月。可是這樣枝枝節節地講得越多,聽講的人對於化學的認識可能反而越少。因為在這片混亂的天地裏簡直沒有一點統一性,也沒有任何係統。難道組成世界的這些材料當真是漫無秩序、極其偶然地湊在一起的嗎?

門捷列夫想在大學生麵前展開一幅描寫物質的統一性、邏輯性的圖畫,想給他們指出宇宙的物質構造所憑借的幾條重要法則。可是他在自己喜愛的這門科學裏,竟找不出一點統一性和邏輯性來。

的確,這許多千差萬別的物質,也可以簡化成數目不多的一些基本物質元素。可是這幾十種元素裏麵,就存在著混亂、無秩序和偶然性的萌芽了。

每一種元素和它所具有一切特殊性質,都好像是物質的偶然表現。看來在物質的一切初級形態元素之間,或至少在其中大多數元素之間,並沒有一點兒親緣關係。

大多數化學教授,對於這種情形,也一點不覺得別扭。他們認為:“假如物質世界沒有任何自然秩序,那麼,要講元素,就按照自己認為最方便的順序來講好了。”他們一般都從氧講起,因為氧這種元素在自然界分布最廣。

另有幾位從氫講起,因為氫在元素中分量最輕。但也有理由從鐵講起,因為它是元素中最有用的。也可以從金講起,因為它是元素中最貴重的。還可以從最少見的銦講起,因為它是最“年輕”的,剛發現的。

麵前既然是一座雜樹叢生、毫無秩序的密林,那你從哪起步往裏走,不都一樣嗎?反正走不上兩步,就沒路了。

可是門捷列夫卻不願意盲目地在這座迷宮裏漫步。

他在準備大學課本《化學原理》的時候,就尋找一般規律,尋找一切元素都要服從的自然秩序。原來他深信這樣的規律是存在的,是應該存在的。

他深信元素雖然有種類的不同,可是元素與元素之間一定隱藏著統一性。

於是他就千方百計去尋找這規律或統一性。

某些元素有著極大的相似性。門捷列夫認為這些相似性絕非偶然。一定有某種內在的依從性。一切的元素,應該毫無例外地有著某種特征,既決定它們之間的類似,又決定它們之間的差別。知道這點以後,就可以把所有的元素連同它們那不計其數的化合物,全都排成十分整齊的行列,像按照個子高低把士兵排成一隊一樣。

那麼,決定元素在物質行列中的位置的,到底是什麼呢?

是顏色?不,顏色顯然是一種不太穩定的次要性質,它不能作為決定元素間自然秩序的標準。

那麼是比重吧?但這種性質更不確定:一種物質隻要對它稍微加點熱,它的比重就起變化,使它相對地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