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黃榮欽先生的這組波浪係列作品,視角恢宏,富有感染力,極具衝擊性。大自然的風浪,於瞬息萬變中,被他捕捉,在他一個個鏡頭後麵,蕩滌著生活的真善美,洋溢出思想的深邃。這與他長期攝影實踐經驗的積累,以及他對攝影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是分不開的,也是與他豐富的人生閱曆、生態意識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息息相關的。
勤於耕耘,收獲必豐。在黃榮欽先生這本攝影集出版之際,我深深地祝賀他又有了一份沉甸甸的藝術積攢。同時,我還要以一名攝影人、一名攝影組織工作者的名義,向對攝影事業鍾情如斯、執著如斯的他致以由衷的敬意。
《福建美術館》2012年第2期刊發海峽文藝出版社副社長林濱的評介文章《黃榮欽和他的遠方》,摘要如下:
每個熱愛藝術的人都有自己的遠方。熱愛風光攝影的黃榮欽的遠方在廣闊天地間、在光影變幻之間。
……他的家裏掛滿了照片——確切地說是攝影作品,形成了一片獨特的藝術天地……
黃榮欽的工作室對著遼闊的海。消失在視線裏的海連著最近的陸地——這裏是他的家鄉深滬。黃榮欽的不少作品記錄著生他養他的家園的景致:寧靜港灣裏的百舟千桅,暗示這裏的繁華;日出日落的寧靜,自有海邊人家的風情;海天一色,薄霧彌漫,充滿潮漲潮落的韻味;台風來襲的驚濤駭浪,可見與海相伴的人們的性格……與黃榮欽息息相關的生活,被他頗有用意地捕捉住,用鏡頭凝固下來,自有一股親切的味道。近在咫尺的一切在他胸懷中便孕育出一種曠遠的意味。
黃榮欽的工作室入口處是占滿整麵牆的世界地圖,地圖上畫了不少圈,後來我才了解到,原來是黃榮欽的夢想——行100個國家,拍攝100個國家。從他送給我的《山光海影》和《山海輝映》兩本煌煌的攝影集裏,我看到他的鏡頭對準他的出生地晉江深滬,對準泉州的石獅、德化,對準福建的霞浦、南靖,中國的新疆、甘肅、四川、內蒙古、吉林、河北、湖南、江西等等,以及越南、菲律賓、日本、瑞士、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美國……
遠行,已經是一種壯舉,而黃榮欽更是身在動、心飛遠。他要捕獲100個國家的美景,而且是要為世界奉獻出能傳達自己審美情趣的攝影作品!
黃榮欽鏡頭下的作品均呈現出遼闊的境象。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很有震撼力的。他捕捉於深滬港東海岸的《金色浪花》,陽光下翻滾的浪花,鋪陳的浪麵,層次豐富,流光溢彩。就說那張在他家鄉深滬拍攝的《聖帕台風》,聲勢震天撼地。他的攝友介紹,這幅作品是他迎著台風,冒著被滔天駭浪吞沒的生命危險,用繩索把自己綁在巨石上拍下的。拍攝於甘肅省張掖的《擎天之柱》,奪人眼球,攝影者顯然居高臨下,涉險成趣。在內蒙古額齊納旗的千年胡楊,遒勁有力,有種不屈的力量。攝在美國塞多納的《屹立》宏闊蒼茫,菲律賓南島的《撕裂長空》驚心動魄,白雪覆蓋下的瑞士鐵力士峰深邃蒼勁,兩隻雄鷹傲展雙翅,搏擊長空,給人以力量。當然,那些沉靜的攝影作品裏也是充滿著永恒的魅力和無限的生機。這些畫麵靜默的作品也無一例外的大視野、大格局,隱隱間流露出胸懷一切的格局。
作品是攝影家的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每一部作品都傳達出藝術家的心靈。有對家鄉的深情,有對遠方的渴求,黃榮欽攝影作品的氣象是宏闊的。我讀出黃榮欽的搏鬥——羅曼·羅蘭說,人生是與命運搏鬥的過程。在事業上,黃榮欽是成功的,這是他與命運搏鬥的結果;他的攝影藝術也是成功的,這個層麵上他搏鬥人生所取得的成功,更加動人心魄,因為這裏有著他的大情懷和崇高的勇氣。
新近,黃榮欽創作了一組《廢船係列》,又再次得到了黃鴻儀題為“海神的雕刻”的評述(見《星光》2012年第4期),摘要如下:
當下彩色攝影主宰著攝影領域,榮欽卻別出心裁地推出黑白攝影作品《廢船係列》,照片上堅蒼險峭的廢船骨骸形象與鮮明的明暗光線構成強烈的黑白對比圖像,其視覺審美效果使觀賞者的心靈無不為之震撼。畫麵上隻見大海邊沙灘上豎立著一座曆經烈日蒸烤、暴風驟雨摧打的廢船骨骸,人們對它往往不屑一顧,任其在歲月風雨中風化銷蝕;但它在曆經搏擊大海狂風惡浪、洶湧波濤漁民生涯的黃榮欽心目中卻是一座歲月紀念碑,拉開他蘊藏心澗的情感閘門,引發他對往事許多回憶與思緒。於是他帶著濃情,敏銳地把眼前見到的廢船這“決定性瞬間”拍攝成一組黑白照片。在人們視而不見的平凡景物中發現“美”,讓現實中的廢船形象變成視覺審美影像,充分體現作者在天地萬物中發現美的敏銳慧眼,同時也傳達了他對自身深切體悟的藝術素質。正如法國思想家居伊·德波所言:“在景物中真實的世界被優於這一世界的影像的精選品所取代。然而這些影像有成功地使自己被認為是卓越超群的現實之縮影。”黃榮欽拍攝的《廢船係列》來自現實物象,而其影像卻是內蘊豐富的藝術攝影作品,人們從《廢船係列》一幅幅黑白照片裏可咀嚼到深藏在可視圖像中無盡的內蘊,在欣賞、解讀、聯想過程中步入作者營構的藝術境界。
……
黃榮欽深知當前攝影創作必須強調個性化,應在觀察自然、認識社會時要有獨立性與獨創性,不能人雲亦雲,走別人老路與約定俗成的套路。同時還要有一定地方文化特色,才能推出好作品。他在海邊看到一艘艘廢船,觸景生情,引發他對往日討海生活的回憶與創作靈感,於是他選擇最適合反映內容(廢船)的黑白攝影形式加以表現,內容與形式相得益彰有機統一,達到自出機杼、傾訴胸臆、格調奇特的藝術效果。黃榮欽拍攝這組黑白照片有什麼特點?
其一,欣賞藝術作品既要用眼睛看,更要用腦子看(聯想),耐看的藝術作品都有兩個欣賞空間:一個是目中揚見作品本身圖像的空間,一個是觀賞者通過可視圖像引發的聯想空間。黃榮欽創作的《廢船係列》,巧妙捕捉到支離破碎、鏽跡斑駁又堅蒼險峭的廢船圖像,那怪異的船體圖像帶給觀賞者是聯想翩翩、思緒飛揚。漁家人會從這破船形狀中想到當初這新船下水時乘風破浪的“多麼風光”的景象,會想到大海風和日麗時,魚汛豐收,滿船鮮魚活蹦亂跳,讓漁民無比的歡樂;也會想到天空風雲變色時,大海波濤洶湧,這艘船在驚濤駭浪中強烈地搖晃掙紮,隨時都有被海水吞沒的危險,但它卻是維係漁民生命的唯一希望。長期在大海中搏擊風雨與漁家生活來源的木船,隨著歲月流逝風雨摧殘而老舊成了破船,它卻不曾因昔日貢獻而居功,默默地停靠在海灘上,這蘊含著一種可貴的奉獻精神。這怎能不叫黃榮欽觸景生情、怦然心動,從各個視角去拍攝?而善於哲學思考的學者從這組照片圖像中見到船的尾聲,在曆史碎片裏思索到天地萬物循而複始新陳代謝歲月演進的生命本質,而我從殘缺美審美觀照看這一艘艘廢船恰似一座座結構獨特、別具奇趣的雕塑,破船的木骨是“線”,生鏽船釘是“點”,半朽船板是“麵”,點線麵組合成奇形怪狀的雕塑形象。它是漫長歲月中,海神(海龍王)用風刀浪銼雕刻出來的傑作,於時,我為它取名《海神的雕刻》。
其二,每件優秀的圖像作品必具深邃又耐人尋趣的意境……黃榮欽這組照片中有一幅對難逢瞬間搶拍、意境學深邃的照片,畫麵上烏雲密布,層層濃雲空隙裏透出一點光,這光線裏出人意料地出現一隻衝入碧空重霄、搏擊黑暗與風雨的蒼鷹,它勇敢自由地翱翔在這惡劣天氣中,劃破天空陰霾氣象,畫麵前景是兩艘堅骨奇態的破船骨骸,它們似乎暗示著當年也曾如這蒼鷹搏擊長空那樣在浩瀚的海洋中衝風破浪,迎擊暴風雨。可見其寓意是深沉的,意境是獨開新麵的,作者能搶拍到這萬難一遇的瞬間是多麼不易,真可稱之“神來之筆”的照片精品。
其三,黑白攝影要拍到感人的景象,取決於作者的文化修養資質、對現實生活敏銳洞察力與善於巧妙“用光”選擇能充分表現主題的拍攝視角。黃榮欽在多年的攝影生涯中,積累了豐富的創作實踐經驗,具備這些條件。他為表現攝影家現場創作場景運用逆光法,使主體人物與船體的輪廓分外清楚,凸現主題。另一幅背光法的照片,則是強烈光源從前方照射下來,使廢船船體一片濃黑與其黑沉沉的投影融成一整塊黑色形態,和中景灰白沙灘、遠景亮白海水構成鮮明黑白對比,令人見之為其震驚。他還以正麵光之法拍攝一艘桅杆仰立的廢船,雖然船體朽跡斑斑,卻因藍天白雲襯出挺立桅杆而充滿不屈的氣概。為了表現廢船上鋼鐵部件堅硬耐水抗蝕性,他選用特定構圖法拍攝廢船朽木上船釘與破船船尾螺旋槳推進器。前者以明暗對比的清晰圖像表現在水泡風華的木板皆成朽木況下,而釘在板上的一顆顆鐵質船釘,卻依然“精神抖擻”。後者螺旋槳三葉輪片也在長期航行中不曾因歲月而損壞,照片上螺旋槳出現一個缺損小角的細節,必是遠航中受礁石所觸而磨損,表明它經受無數航道的嚴酷考驗。這兩幅照片作者的用意也是為了表現一種堅強剛毅的精神。
總之,《海神的雕刻》廢船影像是一件黑白攝影的力作,絕非缺乏個性和獨創性的攝影流行版。其奇特又深刻的主題與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很值得欣賞者細細咀嚼品味,人們定能獲得許多人生哲學與藝術欣賞的有益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