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頸癌初起,病變局限於上皮層內,稱“原位癌”。癌細胞穿透上皮的基底膜向深處發展,即成“浸潤癌”。從原位癌到浸潤癌的進展過程大約為10年。

子宮頸癌主要是通過直接蔓延和淋巴轉移,血行轉移極少,且發生在晚期。依據浸潤的程度,浸潤癌可分為4期。Ⅰ期:癌局限於子宮頸。Ⅱ期:癌侵犯陰道,但未達下1/3;侵犯宮旁組織但未達盆腔。Ⅲ期:癌侵犯陰道下1/3或延及盆壁。Ⅳ期:癌已擴散至骨盆外,或臨床上膀胱或直腸黏膜已波及。

宮頸原位癌一般無症狀。浸潤癌早期時也可無症狀或有接觸性出血(性交後、檢查後)或有絕經後間斷性出血或血性白帶。此時,宮頸外觀類似宮頸糜爛或僅高低不平,唯有通過刮片或活體組織檢查才能明確診斷。晚期浸潤癌症狀明顯,主要表現為不規則出血、陰道分泌物增多呈膿性或米泔水樣而具惡臭、小腹及腰骶部疼痛。此時,宮頸菜花樣贅生,或為結節狀突起,或有潰瘍、空洞形成,組織硬或脆而易脫落出血,宮頸旁組織增厚,變硬,陰道表麵不平、硬或脆,喪失彈性。癌腫如壓迫或侵犯膀胱可有尿頻、排尿困難,甚至形成膀胱陰道瘺:侵犯直腸可有腹瀉、裏急後重,甚至形成直腸陰道瘺,由於貧血及感染,患者消瘦、發熱,出現惡病質。

子宮頸癌病變接近體表,局部容易顯露,症狀容易察覺,診斷並不困難。臨床上常用的方法首推細胞塗片檢查,這種細胞學診斷法在宮頸癌診斷和普查中應用極廣,方法簡便易行,準確率在90%以上。其次,放大倍數為數十倍的陰道鏡和數百倍的陰道顯微鏡也是常用的輔助診斷方法。病理切片檢查是確診的最後依據。可以在細胞學塗片或陰道鏡觀察下疑為癌瘤時,從那裏采取活體組織做切片,這是最可靠最準確的診斷方法。

臨床證明,早期診斷是根治宮頸癌的關鍵。宮頸原位癌隻需進行子宮全切術即可徹底解決。Ⅰ期、Ⅱ期浸潤癌需擴大手術範圍(行子宮根治術和盆腔淋巴結消除術)或與放療並用。浸潤癌發展至晚期,手術根治可能性小,以放療為主,也可加用抗癌中西藥物。

宮頸癌重在預防。晚育、少育、注意性生活衛生,新法接生與產後及時修補宮頸裂傷、積極治療宮頸炎,可降低宮頸癌的發病。30歲以後,每年進行1~2次防癌檢查,重視接觸性出血、異常白帶等,均有利於早期發現、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宮頸癌。子宮頸癌就很可能將是人類首先徹底控製的惡性腫瘤。

子宮內膜癌

子宮內膜癌由於原發於子宮體部,故又名為子宮體癌。發病率僅次於子宮頸癌,但似有逐年增高之勢。多發生在更年期或絕經後,40歲以下極少見。

病因不明。臨床上多見於未婚、未育、肥胖、高血壓及糖尿病婦女。一般認為雌激素對子宮內膜的長期持續刺激有關。此外,子宮內膜增生和子宮內膜息肉,被視為癌前病變,但是與子宮內膜癌的關係尚有爭議。本病發展較緩慢,轉移也較遲。

子宮內膜癌常不易察覺。不規則陰道出血,尤其是絕經後的陰道出血是本症的典型症狀,一般量不多,但往往淋漓不斷。白帶增多,呈黃色水樣或為血性,當癌灶潰爛感染時,陰道排液呈血性或膿性,量多、惡臭。子宮內口如被癌腫堵塞或因年老宮頸萎縮閉鎖時,可形成宮腔積膿,此時宮體增大伴有發熱、惡寒及下腹疼痛。癌腫如浸潤子宮周圍結締組織和淋巴,壓迫神經,則引起腰骶部,下腹部疼痛並向腿部放射。

子宮內膜癌早期,婦科檢查常為陰性。B超和診斷性刮宮,是確診子宮內膜癌的可靠方法。對於年齡較大,特別是絕經後期有不規則陰道出血者,或有其他疑似症狀或細胞學塗片可疑者,在進行治療前均應做刮宮術,刮出物送病理檢查,以便明確癌灶生長的部位,決定相應的治療方案。早期患者,一般以手術治療為主,也可采取手術和放射相結合的治療方法。晚期則一般采用放療、激素治療、中醫中藥治療等綜合措施。子宮內膜癌惡性程度較低,發展緩慢,轉移也較遲,因此治療效果優於子宮頸癌。

卵巢囊腫

卵巢囊腫占卵巢腫瘤的大多數,是婦科常見病之一。多為良性,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以20~50歲者居多。發病年齡大於50歲或小於10歲者,惡性腫瘤較為多見。

卵巢囊腫分為非贅生性和贅生性兩種。非贅生性囊腫不屬於卵巢真性腫瘤,多能自行消退,以黃體囊腫為常見;贅生性囊腫主要有卵巢黏液性囊腫。卵巢漿液性囊腫和卵巢囊性畸胎瘤。

黃體囊腫,由黃體血腫液化而形成,分泌黃體素。一般無症狀。若持久不萎縮,可引起月經延期或經來淋漓不止。多在妊娠早期或閉經患者中發生,婦科檢查時可發現一側卵巢增大,常被誤診為子宮外孕。一般可在妊娠3個月後或行經後即消失。

卵巢黏液性囊腫,多為單側,是人體中最大的腫瘤之一,大者可達數十斤。表麵光滑,囊壁薄不透明呈藍白色或白色,蒂一般較長。囊內充滿草綠色或棕色膠凍樣黏液,但也可能為較稀薄的液體。囊壁破裂或蒂扭轉,均可引起急腹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