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1章 內憂外困的苦命天子——清文宗鹹豐帝(7)(1 / 3)

嶽州既失,武漢就有被湘軍攻破的危險。七月,石祥禎、韋俊等戰將又被東王調回天京。守衛武昌的石鳳魁與地官副丞相黃再興擁兵2萬,隻是消極抵抗而已。湘軍借此機會先掃蕩城外太平軍營壘,然後又廓清江麵太平軍水師船隻。石、黃無力應敵,心存畏懼,戰至第三天,即九月初九清晨,倉皇撤離武昌,漢陽守軍也跟著棄城撤出。楊秀清對武漢棄守極為震怒。石、黃二人被押回天京問斬。奉旨在湖北一帶稽查的燕王秦日綱,趕緊加強防守以求保住田家鎮,十月十五日起,在半壁山與湘軍發生激戰。十八日,韋俊等亦自蕪湖率援軍趕到,次日投入反攻。然而太平軍敵不過氣勢正盛的湘軍,各路俱敗。國宗石鎮鎔、國宗韋以德等千餘官兵陣亡。二十七日,湘軍突破攔江鐵鏈,田家鎮失守。湘軍乘勝東進九江。太平軍在兩湖地區連連受挫,這是太平天國金田起義以來最為嚴重的軍事失敗。其中萬餘船隻被毀,使太平軍水師基本覆滅,喪失了長江江麵的控製權。秦日綱因田家鎮之敗被革除王爵。

這時,天王再次命令石達開馳援西征軍,石達開親赴湖口部署防禦。護天豫(由豫王削爵改封)胡以晃、冬官正丞相羅大綱等亦奉命率軍前往助守。十二月初四,湘軍主力1.5萬人進圍九江。初九起,太平軍受到了湘軍的多次進攻。九江守將殿右十二檢點林啟容沉著應戰,不為所動。湘軍屢攻不勝,轉攻湖口。十二月二十四日,湘軍水師長龍、舢板一百二十餘號衝入鄱陽湖。石達開率軍將湘軍水師分成兩截。當晚石達開下令以小艇圍攻多為笨重大船的湘軍外江水師,焚其戰船。太平軍終於取得了自湘潭覆軍以來的第一次勝仗。與此同時,羅大綱在鹹豐四年(1854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攻克北岸小池口。當夜,太平軍再次發動進攻,燒毀湘軍戰船十餘隻,並擄獲了曾國藩的座船,曾國藩狼狽而逃。

湖口、九江兩次戰役中痛殲湘軍水師,沉重打擊了湘軍。石達開乃令林啟容繼續堅守九江,而以秦日綱等向湖北發動大規模反攻。

太平軍又乘勝西進,鹹豐五年(1855年)除夕,攻占廣濟,清湖廣總督楊霈統帶兵勇5000人不戰而潰。鹹豐五年正月初七,秦日綱、陳玉成等部第四次占領漢口、漢陽。韋俊占領興國後,與秦日綱等會攻武昌。羅大綱部則經江西饒州折返皖南。湘軍主力被迫分散於幾處戰場,它的攻勢被瓦解了。

正月十七日,太平軍第三次克武昌,清湖北巡撫陶恩培等戰死。胡林翼接替陶恩培署理湖北巡撫。在湖南湘軍的支援下,胡林翼部軍勢複振,與太平軍多次作戰,至九月,武昌形勢再度緊張起來。石達開率軍增援,策劃反擊。十月,令韋俊固守,而親自領軍由湖北入江西。十二月,石達開在廣東天地會起義軍的配合下,在江西境內連敗清軍。鹹豐六年(1856年)正月,攻下吉安。二月,又在樟樹鎮大敗湘軍周鳳山部。江西十三府竟有八府四十多州縣都落入了太平軍手中。曾國藩困守南昌,處在太平軍的包圍之中,呼救無人,急向兩湖求援。就在南昌城孤立無援之時,楊秀清一個調令將石達開調走去攻江南大營。

曾國藩得到了喘息的機會。

攻破江南、江北大營

在開展北伐、西征後,太平天國領導集團又在天京外圍組織了一場激烈的破圍戰,攻破清軍江南、江北兩個大營的箝製,解了天京之圍。

鹹豐三年(1853年)十一月,揚州棄守。鹹豐四年(1854年),太平軍在江北僅存瓜洲一孤立據點,由鎮江守將殿左五檢點吳如孝統一督理水陸軍務。清廷在鎮壓了上海小刀會起義後,令江蘇巡撫吉爾杭阿移師會同江南大營餘萬清部往攻鎮江。這場破圍戰就從保衛鎮江拉開了序幕。解鎮江之圍,就可以徹底解除江南、江北兩個大營對天京的嚴重威脅,秦日綱(已複燕王爵)、石達開等奉楊秀清命令率部從上遊赴援。鹹豐五年(1855年)末,秦日綱等部二萬餘人進至棲霞、龍潭一帶,與圍攻鎮江的清軍對峙。決定由冬官正丞相陳玉成乘小船衝破清水師防線,進入鎮江與吳如孝會合。鹹豐六年(1856年)二月二十七日兩軍內外夾擊,給予了清軍沉重的打擊。太平軍兩軍會師,隨即調集船隻乘勝渡江。次日拂曉又向揚州方向發動攻擊,踏破江北大營大小營盤120餘座,大敗清將托明阿,連克揚州、浦口。接著集中兵力掃蕩鎮江外圍之敵,大破清營七八十座,江蘇巡撫吉爾杭阿被擊斃。接著,太平軍乘勝追擊,五月初一,再破九華山營壘。清軍敗退丹陽。五月初七,秦日綱等得勝之師回駐天京觀音門、燕子磯一帶。最初,燕王秦日綱不想攻打向榮的軍營,同楊秀清商量,東王大怒,表示“不奉令者斬”。於是太平軍各將方下定決心做決戰準備。

此時翼王石達開率主力二三萬人已由皖南蕪湖、金柱關趕到,進抵天京北郊,與秦日綱所率太平軍相連。五月十七日,兩路大軍約五萬人會攻江南大營。次日,天京守軍亦出城投入戰鬥。在優勢太平軍的夾擊下,向榮率殘軍逃到丹陽。鹹豐六年(1856年)七月初九,向榮於丹陽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