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盛世巔峰的詩人皇帝——清高宗乾隆帝(1)(3 / 3)

被追回修改後的遺詔很牽強地說成乾隆帝的畫像掛在山莊:

遺詔原本:“古天子終於狩所,蓋有之矣。況灤陽行宮為每歲臨幸之地,我皇考即降生避暑山莊,予複何憾?”

遺詔修改本:“古天子終於狩所,蓋有之矣。況灤陽行宮為每歲臨幸之地,我祖、考神禦(即畫像)在焉,予複何憾?”

遺詔把乾隆帝降生在山莊,改為畫像掛在山莊,與“予複何憾”相接,實在有些牽強,難以成為嘉慶帝死在山莊而無所抱憾的理由。

此後,道光帝為了把皇祖乾隆帝生在北京雍和宮的說法作為定論確定下來,還做了一項根本性的舉措,就是把嘉慶帝當年說乾隆帝生在避暑山莊的禦製詩作都做了修改。不過,這一招確有點弄巧成拙,由於嘉慶帝的詩早已公開刊刻流行天下,這樣大張旗鼓地修改詩文注釋,結果是欲蓋彌彰,反倒使乾隆帝的出生地更加令人疑竇叢生。

通過對這些大量異常情況的分析,我們發現乾隆帝出生於承德避暑山莊的可能性更大,否則管世銘怎麼會提出這種說法?嘉慶帝和軍機大臣們又怎麼可能接連犯這種低級性錯誤呢?可以推斷,乾隆帝出生於避暑山莊的說法早就盛行。不過,這也隻是一種推斷,乾隆帝到底生於北京雍和宮,還是承德避暑山莊,學術界至今還沒有取得一致意見,仍是一樁曆史疑案。

海寧換子是真事兒嗎

海寧陳閣老之子

關於乾隆帝身世的問題,還有一個讓人震驚的傳說,即他是海寧陳閣老之子。

浙江海寧,在清朝時屬杭州府,是濱臨海邊的一個小縣。海寧地方雖小,卻因為在這裏能觀看到氣勢磅礴的海潮而聞名於世。相傳,康熙年間,皇四子胤禛與朝中大臣、來自海寧的陳大倌,也稱陳閣老,關係很好,兩家往來密切。那一年恰好雍親王的王妃鈕祜祿氏和陳閣老的夫人分別生了個孩子,而且是同年同月同日。不過,陳夫人遂願生了個白胖小子,王妃卻生下了個女兒。某日,雍親王讓陳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是,當孩子送出來時,陳家的白胖小子竟變成了小丫頭,陳家上下個個目瞪口呆。陳閣老知道是被掉了包,但素知雍親王的手段,知道此事性命攸關,不敢前去理論,勸全家忍氣吞聲算了。

雍親王之所以換陳家的孩子,是因他在爭奪皇位中與諸兄弟勢均力敵,但是當時自己隻有一子,且懦弱無用,不為皇父所愛。因此他覺得自己在這一點上處了下風,有必要彌補這一缺憾,這才有換子之舉。

而那個被雍親王掉包的胖小子,據說就是乾隆皇帝。這種說法不知產生於何時,但在民間流傳相當廣泛,並且故事越說越真。還傳說雍正帝登基後,特別擢升陳氏宗族數人,禮遇深厚,就與此有關。而乾隆帝當上皇帝後六下江南,竟有四次在陳閣老的私家園邸停駕暫住,目的就是到海寧探望親生父母。

海寧民間更是盛傳,陳家有乾隆帝親筆題寫的兩塊堂匾,一塊是“愛日堂”,一塊是“春暉堂”。“愛日”也好,“春暉”也罷,用的都是唐朝孟郊《遊子吟》一詩中“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句子。乾隆帝若不是陳家之子,談得上報答父母如春暉一般的深恩嗎?

用女換男的奇聞

還有一種說法,說當年雍正帝所生為女,雍正帝自己並不知道,是王妃為了提高自己在諸妃中的地位,而暗中調換的。

當時還有人寫了一首詩說此事:“钜族鹽官高渤海,異聞百代每傳疑。冕旒漢製終難複,曾向安瀾駐翠蕤。”詩中的高渤海指的是陳氏祖上原為渤海高氏,“冕旒”顯然指身為皇帝的乾隆帝。所謂的恢複漢製和“安瀾駐翠蕤”,指的就是穿漢服和南巡住在海寧陳家的事。

對於所謂的雍正帝或王妃換出去的那個女兒,在江浙一帶的傳聞中也有“交待”。據傳,這位皇家的金枝玉葉,長大後嫁給了大學士蔣廷錫之子蔣溥。蔣家專門為她建造了一座樓,世稱“公主樓”。

海寧換子的說法在民間產生於何時不得而知,不過,從有關資料來看,這種說法最早見諸於文字,是晚清天嘏所著的《清代外史》一書。這本書中有一個醒目的標題就是《弘曆非滿洲種》,文中說乾隆帝知道自己不是滿族人,因此在宮中常常穿漢服,還問身邊的寵臣自己是否像個漢人。從標題就能看出,當時這一說法帶有強烈的反滿情緒,對清朝皇帝的詆毀,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

隨後,名噪一時的許嘯天在所撰的《清宮十三朝演義》中,又對這種說法進行了淋漓盡致的發揮:乾隆帝原是陳閣老的兒子,被雍正帝妻子用掉包計換了來,乾隆帝長大後,從乳母嘴裏得知隱情,便借南巡之名,去海寧探望親生父母,但這時陳閣老夫婦早已去世,乾隆帝隻能到墓前,用黃幔遮著,行了做兒子的大禮。許嘯天自然生動、形象真切的描述,十分符合廣大市民的胃口。隨著《清宮十三朝演義》的風靡,這種說法愈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