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7章 鐵腕下的千古罵名——清世宗雍正(11)(2 / 3)

因此,雍正遂想利用曾靜一案找出這種傳言的根源。湖南巡撫趙弘恩按照皇帝的命令,想盡一切辦法進行追查。終於查明,阿其那(允禩)等人在被發配去戍地的路上,沿途宣傳自己是冤枉的,散布胤禛(即雍正帝)謀父、逼母、弑兄、屠弟等流言,這樣雍正就找到允禩集團是“矯詔得位”輿論的散播者。為此,雍正一麵再次宣布允禩等人的罪過,一麵就曾靜所指摘他的十大罪狀逐條進行批駁澄清,發布了許多上諭,又命主持審理此案的官員杭奕祿對曾靜進行“多方勸導”,曾靜承認其反清是錯誤的,並寫出了表示懺悔的《歸仁錄》一書。至雍正七年(1729年)九月,世宗下令將論述這個案子的上諭編輯在一起,在後麵附上曾靜的口供和懺悔的《歸仁錄》,集成《大義覺迷錄》一書,刻版刊行,頒布於全國各府州縣學,使讀書士子都通讀知曉這件事。如果不知此書,一經發現,就將該省學政、該州縣教官從重治罪。同年七月,對此案作出最終裁決。因曾靜投書,才使清廷得以查出雍正“矯詔得位”的輿論根源,使百姓得知事情的真相。因此,雍正命將曾靜、張熙免罪釋放,並命刑部侍郎杭奕祿帶領曾靜到江南江寧、蘇州、浙江杭州等地宣講《大義覺迷錄》,然後秘密押送到湖南,在觀風整俗使衙門聽用。張熙則由尚書史貽直帶往陝西,在各地宣講《大義覺迷錄》,宣講完後送回原籍,在家候旨,以便隨傳隨到。

重懲呂係

雍正對曾靜師徒展示了令人不可思議的仁慈,而對呂留良一案的家人師生卻采取了極其殘酷的處理方式。

雍正九年(1731年),正式決定:將呂留良及其子呂葆中、嚴鴻逵三個已經去世的人掘墓,劈棺戮屍,梟首示眾;斬另一子呂毅中、嚴氏之徒沈在寬二人;呂和嚴的眾孫輩全部發配寧古塔給披甲人做奴隸;呂家財產全部沒收充官,作為浙江工程費用。已死的黃補庵的妻妾子女給功臣家為奴,父母祖孫兄弟被流放二千裏;呂氏著作的刻書人車鼎臣、車鼎賁、與呂留良交往的孫克用、收藏呂留良書籍的周敬輿均判斬首,秋後處決;呂氏門人房明疇、金子尚被革去生員的功名;陳祖陶、沈允懷等11人革去教諭;呂留良的同鄉朱振基在任廣東連州知州時,曾供奉呂留良牌位,呂案發生時,被革職嚴審,後死於獄中。

呂家悲慘的遭遇,受到很多人的同情,後來民間就編出了呂留良的孫女呂四娘為親人報仇、刺殺雍正的傳說!但是,對於呂氏著作,雍正也采取了一個很“特別”的處理辦法:

同年十二月,雍正帝下令內閣不要禁毀呂氏著作。

雍正認為,書無論怎麼毀,都不可能做到“徹底不被留傳給天下後代人”。所以倒不如像把曾靜當“反麵教員”一樣,把呂氏著作當成是“反麵教材”,“來討論其道德學問的真假”。這樣,呂留良的著作除了未刊刻之《備忘錄》《日記》、抄藏殘稿、信劄等外,都沒有被焚燒查禁。

同時雍正帝還命令大學士朱軾等人,將呂書《四書講義》《語錄》等進行逐條摘駁,編輯成書,刊印頒發各地學官,與《大義覺迷錄》一起向讀書人宣講。

呂氏學派不走運,遭到屠戮,但曾靜、張熙師徒也隻走運了幾年,兩顆被雍正暫保下來的頭還是被新繼位的乾隆皇帝砍了下來。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駕崩,乾隆帝繼位。25歲的新皇帝乾隆目睹了從曾靜謀反案到呂留良文字獄的全過程,但很明顯他與父親對這件案子的認識並不一致。雍正帝死後僅僅一個多月,他不顧先皇雍正保留曾、張二人性命的叮囑,下令湖廣督撫將曾靜、張熙拿解京城,淩遲處死,並將與這兩案有關的材料《大義覺迷錄》和呂氏著作等書籍一概收回,嚴禁流傳。這樣《大義覺迷錄》就成了清朝最神秘的書。

密健皇儲

清朝皇帝的繼承人問題,康熙以前沒有製度化。清太祖死後,因皇位繼承演出大妃生殉的悲劇,害得多爾袞從小失去母親;清太宗死後,尚未入殮,幾乎演出兵戎相見的慘劇;清世祖死後,倉促讓一位8歲的孩童繼位,大清出現一位英明的君主實屬幸運;清聖祖死前儲位未定,演出了雍正兄弟骨肉相殘的鬧劇。大清皇朝,是家天下,用什麼辦法在家族內確立接班人,是清朝建立100多年都沒有解決的問題。用嫡長製?雖可以避免兄弟之爭,但不能保證選優。明亡教訓,已有前車之鑒。用太子製?康熙為建儲之事傷透了腦筋,皇太子廢了又立,立了又廢,其他皇子們又分成幾派展開激烈鬥爭,勢如水火。康熙帝失敗的教訓,雍正已經親曆切膚之痛。雍正即位後,吸取以前的經驗教訓,結合自己爭奪皇位時的親身體會,始創了“秘密立儲”製度。

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他在乾清宮西暖閣召見總理事務大臣、九卿等朝中要員,講了一樁關係百年大計的問題:

我聖祖仁皇帝為宗社臣民計……於去年十一月十三日倉卒之間,一言而定大計。……今躬膺聖祖付托神器之重,安可怠忽,不為長久之慮乎?當日聖祖因二阿哥之事,身心憂悴,不可殫述。今朕諸子尚幼,建儲一事,必須詳慎,此時安可舉行?然聖祖既將大事付托於朕,朕身為宗社之主,不得不預為之計。今朕特將此事親寫密封,藏於匣內,置之乾清宮正中世祖帝皇帝禦書“正大光明”匾額之後,乃宮中最高之處,以備不虞。諸王大臣鹹宜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