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鐵腕下的千古罵名——清世宗雍正(8)(3 / 3)

雍正死後,乾隆繼位。守喪期間,曾經把軍機處改為總理處,到乾隆二年(1737年)又設立了軍機處。乾隆初年軍機大臣傅恒開創了一個人不單獨接受皇帝的旨意,一個人不單獨寫諭旨,改原來軍機大臣“單獨覲見”皇帝為“一起朝見”的作風,更加強了封建君主的絕對權力。

清代軍機處,是清王朝最高統治者在無意之中發現的軍機房這一臨時機構的基礎上,有意識地進行加強而發展起來的,最終使它成了清代所特有的政治機構。它直接接受皇帝的旨意,經手辦理一切重大政務,從而把軍機處變為中央的主要政府機關之一,實際上是皇帝內廷的辦公廳或機要室。隨著軍機處的確立,整個國家的施政渠道做了徹底的改變。

官員向皇帝上報事情,按照原來的製度分為題本、奏本兩個途徑,“公事”使用“題本”,“個人私事”使用奏本,都由內閣接受辦理。軍機處設立後,皇帝親自書諭或麵授諭旨,軍機處密寄各處,擴大奏折的使用範圍,使題本成為例行公事的贅文。到了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把題本也改為奏本,徹底取消了題本這種方式。

由於軍機處的辦公地點就在皇宮大內,就在皇帝寢宮的旁邊,它的一切活動都在皇帝的直接指示和嚴密的監視之下進行,因而更方便了皇帝權力的行使。因此軍機處這個機構一旦建立起來,就受到雍正及其後的曆代皇帝的重視,一直沿用沒有廢除,並逐步地完善了它的保密措施,成了即使是王公大臣要不是奉了皇帝的專門旨意,也不得隨便出入的場所。皇帝召見軍機大臣,太監不能站在旁邊;王公大臣如果有人接到皇帝的特別旨意要到軍機處聽宣讀上諭或聖旨,讀皇帝朱筆批閱的文件或各地的奏折,隻能在軍機處簾堂內側身而立,其他的官員一律不準私自進入;軍機處掛的簾子外,窗戶外,台階下也不許不相關的人偷看,軍機處章京的值房也是這樣。承擔撰寫上諭聖旨的任務,必須在軍機處寫,而且必須當天寫完,而其他的事務都不允許在軍機處辦理。都察院派出滿漢禦史各一名,每天在軍機處值房處巡察。軍機處的印信也特別注意嚴加防範。鑰匙均為領班之軍機大臣佩帶,如果有事需要使用軍機處的大印,值日的章京就向奏事處提出請示,並用金牌作為證明。金牌寬五分,厚一分,長約二寸,上麵刻著“軍機處”字樣。在這種嚴密監視之下,軍機大臣隻能兢兢業業、小心翼翼地完全聽命於皇帝。這種君主極權專製的局麵使封建皇帝非常滿意,嘉慶年間,禦史何元烺以“軍務經久告蕆”為由,請求更改軍機處的名稱,遭到嘉慶皇帝的嚴厲訓斥。即使在清末大改官製的高潮中,軍機處也在不被考慮的行列,這成了清朝的製度。

設立軍機處的意義

軍機處的建立,具有重大的曆史意義。

首先,軍機處的建立,促進了康乾盛世的鞏固和發展。

康熙皇帝到了晚年,施政的缺點是過於仁慈寬厚,麵對著皇子們爭當太子的爭鬥,官員腐敗之風盛行,財政出現危機,西北戰事不斷,朝中官員朋黨林立這些難題,康熙皇帝早已是力不從心了,他認為“增加一處利處的同時就會產生一處弊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雍正帝登基之前已在藩邸40餘年,“對於這些事情的好壞,事情處理的得與失,沒有不了解的”,並對怎樣解決這些弊端已經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認識”。針對康熙帝晚年“治理天下一定要以寬厚仁慈為目標”的片麵思想,雍正帝提出治天下“一定要看它所處的時期,仔細審視這件事的具體情況,應該寬就寬,應該嚴就嚴”,隻有“寬厚和嚴厲相互補充”,才能治好天下。

由於雍正帝改革的思想明確,態度堅定,措施得當,10年左右的時間就產生了顯著的效果,不僅使康熙時期的積極成果得到鞏固和發展,而且為乾隆時期的鼎盛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所以說,雍正的改革,對於康乾盛世起到了承上啟下的巨大作用。而雍正的改革之所以能夠貫徹到全國各個方麵,初期的改革成果之所以能在後期得到鞏固和發展,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軍機處的建立使皇權得到高度的集中和有效的使用。

其次,軍機處的建立,標誌著中國封建君主集權專製已發展到了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