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文武兼備的創業之君——清太宗皇太極(2)(3 / 3)

軍事上的連遭挫折更是雪上加霜,使整個局勢充滿危機。天命十一年,後金軍在寧遠城下遭明兵重創,這是努爾哈赤興兵以來第一次大失利。從根本上說,這是他的失策。明將利用漢人和蒙古人對後金的仇恨心理,曉以民族大義,故能眾誌成城,擊敗後金兵的強大攻勢。

麵對如此危局,皇太極毅然決定實行改革。他不囿於祖宗之法和傳統習慣,對父親的遺策作了全麵調整,有繼承,有發展,也有改變,展現了一位傑出政治家的雄才大略。

政策的調整

首先,皇太極知道,漢官漢民備受虐待是禍亂之源,因此對努爾哈赤歧視漢人、壓迫漢人、殺害漢人的措施適時做出調整,提出“治國之要,莫先安民”。他宣布,凡國內漢官漢民即使從前想逃跑的及“奸細”往來的,事屬已往,不再追究,結果“逃者皆止,奸細絕跡”。他強調“滿、漢之人,均屬一體,凡審擬罪犯、差徭公務,毋致異同”,“滿洲、蒙古、漢人視同一體”,“譬諸五味,調劑貴得其宜。若滿洲庇護滿洲,蒙古庇護蒙古,漢官庇護漢人,是猶成苦酸辛之不得其和。”他采取具體步驟,從多方麵來改善漢人的政治、經濟狀況,調和滿、漢之間的矛盾。他將漢人的壯丁分屯別居,把漢族的降人編為民戶,放寬對逃跑人員的懲治,於是“民皆大悅,逃者皆止”。此外,皇太極優待漢官,籠絡漢族士人,說“士為秀民,士心得,則民心得矣”,下令對漢儒實行兩次考試,選拔428名秀才,發揮他們作用,起用一部分人到文館中工作。皇太極這樣調整政策的結果,“民心大悅,仁聲遠播”。這些調整政策,順應民心,得到了漢族人民的認同。

皇太極十分重視學習漢族文化。他認為明羅貫中所著《三國演義》含有豐富的戰略、戰術思想,對於指揮打仗很有借鑒作用。他命令翻譯這部書為滿文,使之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清朝將領。大學士達海(1595~1632年)是滿洲正藍旗人,滿文、漢文兼通,有“滿洲聖人”之稱。他受命翻譯了《孟子》、《通鑒》、《六韜》。皇太極令他翻譯《三國演義》,達海接受了任務,但沒譯完就死了。大學士範文程等受命繼續翻譯,直到順治七年(1650年)才譯完,並頒發全軍。譯者接受了鞍馬、銀幣的獎賞。

與對待漢族不一樣的是,皇太極主要著力於籠絡蒙古貴族,與他們進行聯姻,以達到合作結盟的政治目的。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即皇帝位,稱“寬溫仁聖皇帝”,定國號為大清,改元為崇德元年。七月,定五宮製,立清寧宮為中宮皇後,大福晉博爾濟吉特氏正位中宮,東宮為關雎宮宸妃,次東宮為麟趾宮貴妃,西宮為衍慶宮淑妃,次西宮為永福宮莊妃。這“一後四妃”,都是蒙古族人,都姓博爾濟吉特氏,分別屬於蒙古察哈爾部和科爾沁部。皇太極還把次女下嫁給林丹汗的兒子額哲,命令叔父舒爾哈赤的兒子濟爾哈朗娶林丹汗的遺孀蘇泰太後為福晉,命令長子豪格和二兄代善、七兄阿巴泰分別和蒙古察哈爾部聯姻,構成錯綜複雜的姻盟,以達到聯合蒙古的目的。

皇太極重視農業生產,停止妨礙農業生產的建築工程,禁止屠殺牲畜,禁止滿人擅取漢人財物,禁止放鷹糟蹋莊稼,實行“三丁抽一”政策:一家三丁,一人出去打仗,兩人留下從事生產,以保證勞力。這些措施,發展了農業生產,使後金經濟有了很大發展。

皇太極還重視風俗習慣的改革。例如滿洲有亂倫婚俗:嫁娶不擇族類,父死,子可娶後母;兄死,弟娶嫂子等。皇太極下禁令,永遠禁止娶繼母、伯母、叔母、兄嫂、弟婦、侄婦。

失利寧錦

皇太極的最終目標是奪取明朝天下,他知道明朝雖屢敗於後金,國力大為削弱,但畢竟在中原地區綿延了數百年,根基牢固,並不是輕易就可以戰勝的。努爾哈赤在寧遠之敗不久死去,皇太極一上台,就致函寧遠巡撫袁崇煥,傳達了講和的意思。袁崇煥針鋒相對,回信提出了講和的條件,要後金從占領的遼東地區退出。在講和的問題上,雙方都沒有多大誠意,皇太極不過是想爭取時間對朝鮮用兵,而袁崇煥也在爭取時間加強防禦。

後金天聰元年(1627年)正月,皇太極命大貝勒阿敏、貝勒濟爾哈朗、阿濟格等統率3萬軍隊東征朝鮮,在朝鮮土地上點燃了戰火。阿敏羅列朝鮮不遣使吊努爾哈赤之死等7大罪狀,率兵猛攻,占領平壤。朝鮮國王李倧棄京城,帶著妻子逃到了江華島,派其弟原昌君與後金講和。三月,阿敏和朝鮮在江華島殺白馬黑牛,焚香盟誓,定下“兄弟之盟”。後金大掠三日而返。後金對朝鮮的勝利,從納貢和開市中獲得了一定的物資利益,但更重要的是,這次勝利破壞了朝鮮與明朝的同盟關係,解除了後顧之憂。

在與朝鮮簽定“兄弟之盟”後,皇太極將軍事觸角伸向了明朝的遼西地區,以實現他一統天下的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