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文武兼備的創業之君——清太宗皇太極(3)(1 / 3)

明朝在薩爾滸戰役中遭到慘敗,迫使它從戰略進攻轉為防禦,直至退卻,但退到遼西地區,就不想再退了。整個遼沈地區被熊廷弼稱為“神京左臂”,京師、山海關、遼沈,形勢完整,臂指相連。遼沈失掉後,遼西首當其衝;遼西不保,山海關即失;山海關一失,京城就暴露於敵前,其危亡必在旦夕之間。因此,明廷采納孫承宗、袁崇煥等人的意見,在遼西地區派重兵鎮守,雙方在這一地區進行了長達十幾年的拉鋸戰,激烈爭奪每一個屯堡、軍事要塞和城鎮。

天聰元年(1627年)五月,皇太極首次率大軍征明,開始了與明朝爭奪遼西的拉鋸戰。

當時,皇太極派遣征朝鮮的大軍剛剛回到沈陽,他便得到一個重要情報:明軍正在加緊修築錦州、大淩河、小淩河諸城,在其周圍屯田耕種。這些城的修築工程是明軍積極防禦策略的一部分,由寧遠巡撫袁崇煥獨創部署。袁崇煥總結交戰以來的經驗教訓,築起了一道寧錦防線。他認為“恢複之計”在於“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守為正著,戰為奇著”。依靠當地人民守衛自己的土地,依靠這裏的肥沃土地來維持人民連軍隊在內的生計;軍事上,防禦為主,出戰、進攻為其次。這一方針完全符合當時當地的實際情況,是阻擋後金的攻勢,漸圖恢複的有效措施。

皇太極意識到,這些地處遼西前鋒的軍事要地一旦修繕完整,會給他的進軍造成巨大的障礙。他果斷命令將士們連續作戰,力圖搶在這些城池完工之前,一舉攻克,以使袁氏的防禦體係付諸東流。

六日,皇太極留下貝勒杜度、阿巴泰守沈陽,自率大軍朝錦州進發。十一日兵臨錦州城下,對錦州形成包圍之勢,企圖迫使明守軍不戰而降。明平遼總兵趙率教和副將左輔、朱梅等堅守不屈,皇太極的如意算盤落了空。

皇太極下令攻城,戰鬥進行了一整天,後金傷亡慘重,而錦州城卻安然無恙。繼續又攻十幾天,還是沒有攻下來。幾次勸降信用箭射到城裏,也沒有回音;誘使出城會戰,明兵憑堅城據守不出。

皇太極無計可施,隻得留部分兵力圍攻錦州,自率主力轉攻寧遠(今遼寧興城縣城)。

坐鎮寧遠的正是名將袁崇煥,他已向朝廷請來各路援兵,出動水師在海上遙相控製,再派部將尤世錄、祖大壽率精兵4000增援錦州,他們剛要出發,後金兵突然來到,就在城外二裏安營,列槍炮,嚴陣以待。皇太極督代善、阿敏等領兵進擊。袁崇煥坐鎮指揮,放射大炮,後金兵一排排倒下,明兵也死傷大半,滿桂身中數箭。這一戰役延續到第二天,明兵發揮槍炮的威力,使後金繼續遭受重大損失,遊擊覺羅拜山、備禦巴希等被射死,貝勒濟爾哈朗、薩哈廉、瓦克達都受了傷。

寧遠不下,皇太極又返回錦州,再次攻城,已是六月四日。時值暑天,將士中暑很多,士氣、戰鬥力都在下降。皇太極知不可久留,決定班師。第二天,大軍開始從錦州撤退,整整持續了一夜,至次日黎明,經小淩河城,把明兵已修好的城牆和工事全部毀掉,然後揮軍引去。

此戰明軍防守成功,時稱“寧錦大捷”。“寧錦大捷”的取得,除了頑強的抵抗,主要還是袁崇煥的戰略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袁崇煥正確估量了敵我形勢:明兵不利於野戰,和擅長騎射的後金兵是無法較量的。隻有高築城牆,深挖城壕,堅守城池,用大炮轟擊,以製敵取勝。此種戰略,正好限製了後金兵發揮優勢。

寧錦之戰的失利,使皇太極意識到明軍的防守仍有巨大力量,在短時期內,他是無法攻克遼西的,但不能攻取遼西,便進不了山海關,更別提奪取北京了。在遼西受阻之後,皇太極決定改變進攻路線,首先掃清前進路上的障礙——蒙古。

明末清初,蒙古分成三大部落:漠北蒙古即外蒙古、漠南蒙古即內蒙古、漠西蒙古即厄魯特蒙古。漠南蒙古位於明朝和後金的中間,曾經和明朝簽訂一同抵禦後金的盟約。漠南蒙古察哈爾部的林丹汗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後裔,每年接受明朝廷給的大量“歲賞”,同後金對抗。皇太極在對付蒙古問題上要有所進展,必須製服這個勁敵。後金天聰二年(1628年),皇太極親率大軍進攻林丹汗,俘獲11000餘人,追到興安嶺。這次出征,後金既打擊了大敵察哈爾,也進一步鞏固了對已歸服的蒙古諸部的統治。更重要的是,皇太極在遼西受阻之後,又通過征服蒙古,找到了進攻明朝的新路線。

反間計除袁崇煥

袁崇煥馳衛北京

袁崇煥擊敗皇太極,獲得寧錦大捷後,上奏崇禎帝,說山海關一帶防務鞏固,已不足慮,但薊門單弱,須防敵人從西路進攻。朝廷沒有多加理會,他再上第二道、第三道奏章。

崇禎下旨交由部科商議辦理,但始終遷延不行。天聰三年(1629年)十月,清兵果然大舉從西路入犯,避開山海關,繞道內蒙古,進攻北京城,這一切都在袁崇煥料中。

明朝初年為防備蒙古人,對北方邊防全力注意,修築長城,設立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太原、陝西、延綏、寧夏、甘肅九大邊防軍區,即所謂“九邊”。東起鴨綠江,西至酒泉,綿延數千裏中,一堡一寨都分兵駐守。但後來注意力集中於遼東,其他八鎮的防務就廢弛了。明太祖本來建都南京,成祖因為在北京起家,將都城遷過去。在中國整個地形上,北京偏於東北,和財賦來源的東南相距甚遠。最不利的是,北京離長城隻有100多裏,敵軍一破長城,快馬半天,就兵臨城下。金元兩朝以北京為首都,因為它們是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不敢深入中原,如果有變,就可以立刻轉身逃回本土。明朝的情況卻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