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正月,努爾哈赤58歲時,群臣為他舉行了莊嚴隆重的上尊號儀式。此前,皇太極等諸貝勒、大臣們開會議論並一致讚成說:我國沒有汗時,憂苦極多,蒙天保佑,為使人民安生樂業,給降下一位汗,我們應給撫育貧苦人民、恩養賢能、應天而生的汗奉上尊號。生日當天,他們為努爾哈赤上尊號“覆育列國英明汗”,建國稱金,也叫大金或後金,年號天命。現遼寧新賓縣老城村為當時的都城赫圖阿拉,迄今還有“尊號台”的遺址,俗稱“金鑾殿”。從此在東北大地誕生了一個和明朝對立的國家政權。
後金建立伊始,皇太極就在努爾哈赤身邊參與重大決策,他被稱為和碩貝勒,是八旗的旗主之一,同其他的和碩貝勒,“共議國政,各置官屬”。努爾哈赤共有子侄數十人,天命之初為首的和碩貝勒共有四人,依年齒次序為: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統稱為四大貝勒。天命六年(1621年)二月,努爾哈赤“命四大貝勒按月分直,國中一切機務,俱令直月貝勒掌理”。這說明他們的地位和權力是同等的。
在後金所從事的主要戰爭活動中,皇太極獻智獻勇,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天命三年(1618年),努爾哈赤下定決心要對明朝發動進攻,但是具體怎樣行動,卻議而未決。在歡慶努爾哈赤60大壽的宴席中,皇太極獻上一計。他說,撫順是我們出入之處,必先取得它。聽說四月八日至二十五日,守城遊擊李永芳要大開馬市。這時邊備一定鬆弛,機會難得。我們可以先派50人扮作馬商,分成五夥,驅趕馬匹,入城為市。接著我即率5000兵夜行至城下,向裏發炮,內外夾擊,撫順可得,他處不戰自下。努爾哈赤欣然接受他的建議。四月十三日以七大恨誓師征明,結果大獲勝利,成功攻占撫順。在接下來的薩爾滸之戰中,皇太極憑借著智勇一連數勝:進攻吉林崖,明主將杜鬆慘死;攻打斡琿鄂謨,明遊擊龔念遂歿於陣中;他與代善追擊明監軍康應乾於富察,明軍潰敗,朝鮮軍元帥薑弘立投降。可以說,皇太極為贏得此戰的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天命六年,努爾哈赤發動了遼沈大戰,皇太極是這次大戰的策劃者之一和衝鋒陷陣的前線指揮官。三月初十,後金傾國出兵,十二日兵臨沈陽城下,明總兵賀世賢出城抵禦被戰敗,十三日後金占領沈陽。明援遼總兵童仲揆、陳策及周敦吉等繼與後金兵大戰渾河。
皇太極奮勇參戰。後金的將領雅鬆遙望明兵,膽怯而退,皇太極卻毫無畏懼衝上去,打敗明軍,並追殺至白塔鋪(今沈陽市南郊),然後與明奉集堡守將李秉誠、朱萬良、薑粥接戰。皇太極以百餘騎擊敗明朝三總兵。第二天,努爾哈赤斥責雅鬆說:“我的兒子皇太極,父兄依賴如眸子,因你之敗,不得不殺入敵營,萬一遭到不幸,你的罪何止千刀萬剮!”
怒斥之後,將其削職。
後金兵攻下沈陽城後5天,努爾哈赤又統大軍攻向遼陽。皇太極率後金右翼四旗兵衝鋒在前,在左翼四旗兵配合下,於遼陽城外打敗明軍,直追至鞍山界方返回。二十一日,經過城外城內的反複激戰,後金攻取了遼陽,明朝守城的經略袁應泰自焚,巡按禦史張銓被活捉。李永芳去勸降,被他大罵一頓。皇太極對這位大明忠臣十分敬仰,引證古代曆史,勸張銓說:“過去宋朝徽、欽二宗,為以前的大金天會皇帝所擒,尚且屈膝叩見,受封公侯,我想使你活下去,特地說說此事以提醒你,為何還執迷不悟,不肯屈服?”張銓不肯低頭,最終被努爾哈赤派人勒死。從這件事情上,反映出皇太極不單是後金英勇善戰的一員驍將,而且已經是比較成熟的政治家了。
遼沈大戰的勝利,影響很大,遼河以東70餘城也因之相繼而下,連同以前所得,後金已經把東北的絕大部分地區納入了它的統治範圍。後金與明朝對峙,分地而治。天命六年,後金遷都遼陽,5年後又遷都沈陽。後來皇太極就以遼沈為中心,統一了全東北及蒙古的一部分地區。皇太極做後金汗和大清皇帝的都城,也是他親自參加浴血奮戰奪取的。
皇太極繼位
皇太極的登基儀式
天命十一年九月一日,盛京。天命汗努爾哈赤已經駕崩19天。
此日,三大貝勒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及眾貝勒、文武大臣聚會於朝,在皇太極的率領下焚香告天。三叩九拜大禮行畢,皇太極正式登基稱汗,改第二年為天聰元年,被稱為天聰汗。
次日,皇太極又率諸貝勒大臣對天地祝誓,祈求皇天後土“垂佑”,國祚熾昌。皇太極發誓說:
皇天後土,即佑我皇考,肇立丕基,恢複大業;今皇考龍馭上賓,我諸兄衣諸弟侄,以家國人民為重,推我為君。唯當敬紹皇考之業,欽承皇考之心,我若不敬兄長,不愛弟侄,不行正道,明知非義之事而為之,或因弟侄等微有過愆,遽削奪皇考所與戶口,天地鑒譴!若敬兄長,愛弟侄,行正道,天地眷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