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總論(1)(2 / 2)

康熙帝玄燁自幼勤奮好學,文韜武略樣樣精通,在清除鼇拜,撤除三藩,統一台灣,平定準噶爾叛亂等一係列軍事行動中或禦駕親征,或決勝千裏,充分顯示了他的軍事才能。他慎選人才,表彰清官,修治河道,籠絡漢族知識分子等,又反映了康熙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和睿智的君主。

雍正帝胤禛是在康乾盛世前期——康熙末年社會經濟出現停滯的形勢下登上曆史舞台的。複雜的社會矛盾,為雍正提供了施展抱負和才幹的機會。

他有步驟地進行了多項重大改革,高瞻遠矚,又惟日孜孜,勵精圖治,在13年的統治生涯中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業績,為後代的乾隆盛世打下了紮實雄厚的基礎。他的曆史地位,同乃父康熙和乃子乾隆相比,毫不遜色。盡管他猜忌多疑,刻薄寡恩,統治嚴酷,但比起他的業績來,畢竟是次要的。

乾隆帝弘曆即位之初,實行寬猛互濟的政策,務實足國,重視農桑,在停止捐納,平定叛亂,網羅人才,訪求書籍等一係列治國舉措中,充分體現了他的政治才能與文治武功。乾隆帝精於騎射,向慕風雅,筆墨留於大江南北,還是一個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宮書畫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間編纂的《四庫全書》收書宏富,其卷數是《永樂大典》的3倍,成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的總彙。但乾隆為人重奢靡,晚年時國庫財用耗竭,並重用貪官和珅,以至農民起義在其晚年層出不窮,清王朝從強盛走向衰敗。

三帝治國風格不同,康熙寬大,雍正嚴酷,乾隆寬嚴並用,但都能適應他們統治時期的實際情況。三帝統治期間,先後通過剪除保守勢力鼇拜,設置南書房、軍機處,建立密折製度等措施,把皇權推向頂峰。三帝重視邊疆的經營,實行恩威並施,因地製宜的政策。

三藩平定、台灣統一、噶爾丹和羅卜藏丹津叛亂的鎮壓、回部統一、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這些措施促進了邊疆的穩定、王朝的安寧和版圖的擴大(相對於明朝而言)。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息叛亂,天山南北兩路皆平,清朝疆域空前③,形成統一鞏固的多民族的幅員遼闊的封建帝國。三帝重視治理黃河、海塘,獎勵開荒,實行地丁合一政策,蠲免錢糧,減輕百姓負擔,改革財政,推廣作物,使農業生產獲得較大發展,手工業和商業也都興旺起來,財政狀況不斷好轉,人口也增加很快。康熙六十一年,戶部庫存800餘萬兩,乾隆四十二年增至81824044兩④。文化事業大興,文學、哲學、書畫藝術和圖書業曆代很少能與之比美。從清除鼇拜的康熙八年到乾隆三十九年是清朝最輝煌的時期,被譽為“康乾盛世”⑤。由於國家漸強,從崇德二年到乾隆末年,周邊10多個國家俯首稱臣,先後成為清朝的藩屬。

然而三帝也有一些錯誤做法。首先他們在思想上實行專製,推崇儒家理學,大興文字獄,壓製有反清思想的知識分子,迫使知識分子鑽進故紙堆,脫離現實,抑製了社會的發展。三帝統治期間尤其是乾隆朝,由於實行束縛自己的閉關自守政策,妨礙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妨礙了對國外先進科學技術的吸收。乾隆帝晚年生活奢侈,官吏管理不嚴。雍正年間,盡管取消“耗羨”,實行養廉銀製度,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薪俸過低的問題,有利於廉政建設,但始終沒能刹住順治以來就存在的貪汙現象,反而愈演愈烈,出了像和珅那樣在整個封建社會都少見的大貪官。吏治敗壞,土地兼並現象嚴重,“富者連阡陌,而貧者無立錐”⑥。乾隆朝多次征伐,耗費繁巨,導致乾隆末年國庫存銀驟減,農村經濟轉衰,經製兵八旗和綠營的戰鬥力也大大喪失。階級矛盾加劇,乾隆朝農民起義此起彼伏:乾隆三十九年山東王倫起義,四十六、四十八年甘肅蘇十四和田五領導的起義,五十一年台灣林爽文起義,六十年湖南、貴州、四川苗族起義。

仁宗嘉慶帝與宣宗道光帝兩朝共55年。嘉道年間,官吏貪汙,吏治日益敗壞;自然災害頻仍,人口激增,土地兼並,教派、會黨眾多,社會矛盾尖銳。清朝頹勢形成,其標誌是頻繁的農民起義。陳旭麓先生說:“從白蓮教起義這一年到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這四十四年,《東華錄》所記起義共九十三次。這些起義標誌著清朝的封建統治已由盛變衰。”⑦嘉慶帝是一位勤政圖治的守成之君,他親政後采取的一係列政策措施,對於改變乾隆後期的種種弊政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他沒有也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清代中衰之勢。對一大批“屍祿保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