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總論(1)(1 / 2)

大清王朝是由女真族(滿族)建立起來的封建王朝,是中國曆史上繼元朝之後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起來的統一政權,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製國家。從順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關到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清帝退位,清王朝統治全國共268年。自此之後,中國脫離了封建帝製而轉入了民主革命時期。清王朝處於封建社會晚期,盛衰隆替,風雲變幻,它的崛起為封建社會注入了新的生機,它的衰落又導致了封建社會的瓦解。

皇帝是封建王朝政權和神權的象征,是王朝最高統治者,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整個來說,清朝是專製主義中央集權發展的頂峰時期。皇帝掌軍國大權,舉凡軍事、政治、經濟、科舉、法製、外交等方麵的大政方針無不由他決定。皇帝與這個朝代的興亡,關係十分密切,所謂“一言興邦,一言廢邦”,並不完全是誇張。

清朝共12個皇帝——入關前的兩帝: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入關後10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同治,光緒,宣統。每個皇帝都有年號,這些年號都暗含美好的意思①。但是清太宗皇太極有兩個年號:先叫天聰,後來改元叫崇德。在這個特定時代中的十二位皇帝,自然有開國之君,治世之帝,也有平庸之君,墮落之帝。

清太祖努爾哈赤是女真酋長猛哥帖木爾後裔,出生在建州左衛蘇克素護部赫圖阿拉城(遼寧省新賓縣)的一個滿族奴隸主家庭。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不屈奮起,以父、祖遺甲13副起兵,“自中稱王”。他率領八旗子弟轉戰於白山黑水之間,臨大敵不懼,受重創不餒,以勇悍立威,受部眾擁戴,曆時30多年,統一女真各部,推動了女真社會的發展和滿族共同體的形成。他創立八旗製度,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建立大金(史稱後金),建都赫圖阿拉城。努爾哈赤兵勢漸強,勢力日增,天命三年(1618年)以七大恨②祭天,誓師征明,攻占沈陽,進入遼河流域,遷都沈陽,開始為清王朝的建立艱苦創業。他實行“計丁授田”製,建立大貝勒共治國政製度。

清太宗皇太極繼位後,踔厲風發,將父業推向更高階段。即位不到10年,皇太極就統一了整個東北,並南下朝鮮,西征蒙古,屢挫大明官兵。天聰十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將族名改稱“滿洲”。他將滿洲貴族部分奴仆編為民戶,實行中央集權,控製正黃、鑲黃、正藍三旗,排除三大貝勒,獲得獨自南麵權。他效法漢族中央組織機構,設六部、內三院,建立起完善的中樞機構。他以武力征服了漠南蒙古和朝鮮,又雄心勃勃地揮師西進,兵鋒所指,京畿震驚。

崇德七年(1642年)皇太極攻下鬆山、錦州,盡殲明軍精銳,山海關外,東北地區除寧遠四城外全部為清所有,為進軍中原做好了準備。皇太極博覽群史,氣度恢弘,軍事上有勇有謀,政治上極富開拓精神,既有強烈的民族意識,又十分向往漢族文化,興利除弊,優禮漢官,堪稱“上承太祖開國之緒業,下啟清代一統之宏圖”的創業之君。他猝死於清軍入關前夕,未能實現奪取全國政權的宿願。

清世祖順治帝6歲即位,由睿親王多爾袞與鄭親王濟爾哈朗輔政,實權掌握在多爾袞手中。遼東總兵吳三桂投降,多爾袞率兵入關,遷都北京,然後派兵鎮壓各路抗清力量,吸取明朝統治經驗,建立起全國性的封建政權。他完成了一係列治國的基礎工程,例如仿效明朝製定職官,製定大清律等。他一方麵免除明朝的三餉,安定民心,但另一方麵則又實施5大弊政,加深了民族矛盾。順治七年,多爾袞出塞射獵,死於塞外。14歲的福臨提前親政。少年天子順治帝變多爾袞對西南農民和桂王的抗清力量一味鎮壓為鎮壓與誘降相結合的政策,終於消滅了西南抗清力量;對東南的鄭成功則實行海禁,鄭成功被迫遷往台灣,全國基本得到統一。順治帝天資聰穎,讀書勤奮,他審時度勢,對成法祖製有所更張,且不顧滿洲親貴大臣的反對,撥亂反正,倚重漢官,並學習先進的漢族文化。為了使新興的統治基業長治久安,他以明代興亡為借鑒,警惕宦官朋黨為禍,重視整飭吏治,注意與民休息,取之有節。順治帝糾正多爾袞的5大弊政,安定了民心,發展了生產。但他少年氣盛,剛愎自用,急躁易怒,當他寵愛的董妃去世後,轉而消極厭世,終於英年早逝,匆匆走完短暫的人生曆程。他是清朝曆史上唯一公開歸依禪門的皇帝。

聖祖康熙帝、世宗雍正帝、高宗乾隆帝可同時而論,此三帝在位100多年,乾綱獨斷。

他們誌存高遠,勵精圖治,漢文化水平又高,是清兵入關後最有統治才能,功績最突出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