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巫溪文苑拾萃(2)(2 / 3)

在高家寨下方,有一個兩人高的偏岩罅,站在這裏可以聽到潺潺的水聲,我們四下觀望,地麵上很幹燥,看不到水的影子,人們叫它“聽泉”。但從岩根前麵的天然溝壑判斷,這裏的水,夏季可能冒出地麵,形成一股湧泉。如果是那樣,這股泉水當是夏天見其水,冬天聽其聲的“明暗泉”。在離“聽泉”不遠的地方,岩壁上,有一個鍾乳石形成的蘑菇包,頂如饅頭,鍾乳倒掛,涓涓泉水滲出,形如串串珍珠,苔蘚覆蓋,蒼翠欲滴,蒙上了一層奇妙而神秘的色彩,可惜中間隔著一層一丈多寬的瀑溝,可望而不可達。

身處九層樓,環顧四周,寧河瀠洄北來,溪流碧澄,遠眺滿城樓閣,曆曆在目,龍崗逶迤騰躍,鳳嶺展翅欲飛,大有“身居九層樓,山河一望收”之慨,這不禁使我想起了古人的兩句詩:“不畏浮雲遮望眼,隻緣身在最高層。”

大寧河岸棧道探秘

李劍東

峽穀幽深的大寧河發源於巫溪縣,流經巫山而注入長江,其西岸石壁上,鑿有排列有序的方形石孔,盤山環繞達320公裏,從寧廠古鎮(巫溪)到流接長江的龍門峽口(巫山),就有石孔6938個,分別呈水平線、“品”字形和多行並列分布。

古人為什麼要完成這一浩大工程?這就是大寧河三謎之一的棧道之謎。多年來許多學者、史誌工作者孜孜探求,引經據典,眾說不一。

津渡建築說。有的史學家認為棧道方孔是用於栽樁搭橋或渡口處栽樁拴船。還有人認為河上遊的雙排三排孔可能是沿岸修房建廟打下的樁孔。

紮塢攔柴說。即利用棧道紮塢攔柴以熬製食鹽。因當時的大寧鹽場(寧廠古鎮)熬製食鹽時,木柴是唯一的燃料,於是便出現了專營木柴的商人,稱“扒頭”。他們利用這種浮塢攔截木柴販賣,漲水時又將木柴漂放至下遊經營。

軍事用途說。古大寧(今巫溪縣)素有“巴夔戶牖,秦楚咽喉”之稱,且據山林鹽澤之利,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據光緒《大寧縣誌·武事》載《丁謂夔州移城記》稱,“乾德三年記:太祖皇帝出師平蜀,由劍、巫峽分兵以入,而灩澦激湍峻惡,樓船戰艦難進易退,步騎自襄州西山裹糧兼行,林麓無際,澗壑相接,不知道路之所從。得蜀民詣王師獻畫,由大寧路直趨夔州。平蜀之師,實取道於此”。可知宋太祖趙匡胤平蜀時曾經過大寧,而是時行軍必須修建棧道。

商賈運輸說。即鑿石孔架設棧道以引取鹽鹵或運輸成鹽等貨物。《輿地紀勝·圖經》記載:“漢永平七年,嚐引此泉於巫山,以鐵牢盆盛之,水化為血,卒罷其役。”又據光緒十九年(1893年)《巫山縣誌》敘述:“石孔沿河山峽俱有,唐劉晏所鑿,以引鹽泉。”漢永平七年與劉晏任唐鹽鐵使之公元763年左右,相距900多年,所以石孔鑿製的時間難以確定。而引鹽泉之說則是可信的。相傳先秦時開始利用白鹿鹽泉(傳說是一位獵人追逐一隻白鹿而至今巫溪縣境內寶源山發現,此泉至今長流)煮鹽,其時大寧河兩岸俱為原始森林,運輸鹽巴需走鳥道獸徑,交通極其困難。後來,官府組織上萬民工沿河岸架設棧道,置竹筧引鹽泉至巫山熬製。但因竹筧易裂易蝕需經常更換,而盛鹽水之鐵牢盆又易鏽蝕(“水化為血”),遂改鋪木板,以運送成鹽。

棧道修鑿的時間,最早的記載見於《輿地紀勝·圖經》記載:“漢永平七年,嚐引此泉於巫山……”距今已近2000年。

有人認為,大寧河棧道修建的時間應上溯至戰國晚期,其根據源於“戰國魯班修棧道”的傳說。但傳說是不可信的,據考證,大寧河岩棺為戰國晚期至西漢所葬,棺內葬有刀、劍等物,即證明當時能夠打造出修建棧道的工具。唐堯時巫溪境內即已發現“鹹泉”(鹽泉),並引泉至巫山,證明當時先民除打魚狩獵外,已出現了簡單的商品貿易,為將鹽運往外地,需“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可以推斷大寧河邊便出現了斷斷續續的棧道,隨著時間的推延,然後逐漸修造連貫成一個整體。

筆者認為,這種看法有一定的道理。我國河南偃師二裏頭文化遺址中發掘出青銅刀、鑽、錐等物,證明我國在夏紀年時期就開始“金石並用”,戰國時期同夏紀年期相比,社會生產力有了飛躍發展,“鐵犁牛耕”成為當時較普遍的農業生產方式,說明先民有能力在岩壁上鑿孔架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