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巫溪文苑拾萃(1)(3 / 3)

蓬茂神楓高入天,牛王藤巨重重纏。

九霄垂落青紗帳,瞭望森森一壁山。

筆上寧河

巫溪古城牆考察記

湯緒澤

依偎古城牆,濱臨大寧河,寬敞而平坦的漫灘路,日有市民男女老少上千人悠遊漫步其上。他們心曠神怡,漫談天下大事,國家興盛,巫溪變化;其不少人,麵對路旁逶迤、高峻、壯觀的古城牆,不時引起浮思遐想。知其來曆者,不禁麵壁肅然起敬;而不知其來曆者,常顧左右而發問:此牆築於何時?建於何人?答者或語以一知半解,更多的是無可奉告。我因修誌而探索其始末,曾於1995年寫成《巫溪古城牆考察記》,入編拙著《鳳窗吟》(中國三峽出版社)。今借《時報》一角,錄刊此《記》,以饗讀者。

城牆,古稱城垣。昔日金戈鐵馬時代,縣以上行政都邑必營城以資守衛,故城垣又為官署的代稱。今巫溪縣城所在地,於東漢建安十五年(210年)建北井縣,此後曆為縣、郡、監、州治所,城垣必備。但其何狀,宋元以前史籍缺載。光緒《大寧縣誌·城垣》引《府誌》:明“正德初,砌石城,高一丈二尺,周圍三裏五分,計六百三十丈。門四:東‘陽和’,西‘安平’,南‘永靖’,北‘振武’”。引《通誌》:東西南三門俱傍大寧河,即古巫溪水,由北而來,繞城東而南出峽。是此城垣,兼有“禦敵”和“防洪”的雙重功能。《縣誌》又載:雍正七年(1729年)複設縣治時(曾於康熙六年裁縣並入奉節),“舊城盡圮,僅遺荒基”;乾隆年間,知縣周青雲請準發款修築新城,還舊製。但城垣建築不堅,特別是“北東南三門俱傍大寧河”,首當其衝。曆嘉、道、鹹、同四朝,屢遭水毀,屢事補葺,至同治年間,已是“愈形崩毀,有並石基而沒之者”,河街亦“民房盡毀”,非小補所能完事,唯集資“以俟大舉”。光緒十一年(1885年)大雨傾盆,水漫入城,一片汪洋,時正編撰《大寧縣誌》。編者寫道:“興廢舉墜,因地製宜,固為目前急務,而財用民力兩有未逮,不能不留為緩圖耳。”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歲丙申秋,川東數十州縣淫雨為災,大寧更盛,造成奇荒。《渝報》載:丙申秋七、八月間,大寧淫雨四十八天,成熟莊稼盡腐,隨後冬春多霧,昏暗不明,穀物歉收,“乃大饑複大疫”,百姓相率逃荒討飯,“死亡枕藉,炊煙久斷”,“相傳有易子而食之事”。省、府采取國帑賑恤、官吏籌賑,先後兩次給大寧“發放賑銀一萬四千六百餘兩,以添辦積穀,賑濟災民,全縣二萬三千餘戶,賑而食者二萬戶”。適有江西舉人熊登第於光緒二十二年冬受命署理大寧知縣事。熊知縣麵臨凶荒年景,目睹縣城北、東、南三麵城牆,“衝若斷岸,去民居尺有咫,岌岌可危”;考察城牆屢建屢毀曆史,認為確非“大舉”無以根除後患;又以昔苦於“財用民力兩有未逮”,致使城垣坍圮“距今數十年無議修者,今則是其時矣!”於是毅然決定:招撫饑民,利用賑銀,以工代賑,修築城牆,修城、賑民一舉兩得。經呈報府、省,果獲批準。

熊知縣立即組織城建班子,糾工備材。根據“禦敵、防洪”兩大功能需要,采納建工專家建議,將原磚土圍牆進行徹底改造,擴建為堅石城牆;對臨北、東、南三麵城牆,重新勘測城基路線,實行“深挖基腳,條石扣砌,夾牆中實,堤壩護牆,竹龍護堤”。基腳深挖7至10米,牆厚3米,牆麵條石厚度一致,長短“丁”形置石,上下扣榫蓋縫,夾牆中築卵石黃泥;外側河灘夯築二至三道堤坎,沿堤坎壘築“竹龍”(用竹片編成長籠,以“灰石填灌,結如鑄,狀如龍”)。據老人傳說,當時無水泥,砌石牆搭縫,係用煮溶了的糯米湯攪拌石灰泥縫,故亦甚堅固。新城牆從北門龍台山根起,沿河畔繞城至東門、經南門抵龍崗山腳,全長約1800餘米,高10至14米,既是城牆,又是河堤。連同“東西南北城樓四座,城門六扇,五福坡頭卡一座,動用銀一萬四千三百餘兩”。

新城牆改四門之名。東曰“賓作”,義出《堯典》“寅賓出日,平秩東作”語,謂農官要敬事其職,引導農耕春日,不違農時。南曰“阜時”,義取虞舜《南風》之歌“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期望風調雨順,人民豐衣足食。西曰“宣成”,義出《堯典》“寅餞納日,平秩西成”語,以西方時應金秋,宣告萬物有成。北曰“拱辰”,義取《論語》“為政以德,譬如北辰而眾星拱之”,謂政府施行仁政,就會得到人民的擁護。四門之名,概要表明政府與人民之間的密切關係。此縣城四門,其西門在今縣城解放街商業局宿舍大樓附近,拆除於解放初期;北門,1975年經縣革命委員會批準封閉,在城門頂上築路和建房占用。現在東門、南門尚存,用條石拱成的城門洞完整如初。(編者按:南門城洞,在1996年改造南門灣小區時,對其“改造”後已非原貌。)均在城門洞上端橫嵌一塊石碑,碑中部篆刻其門之名;碑右端鐫刻“光緒丁酉年仲冬長至重建”,左端鐫刻“大寧縣知縣事江右熊登第立”,是新城牆建成於丁酉年冬至之時,即光緒二十三年十一月間。這年,大寧災民得賑,重建家園。《渝報》稱:“大寧歲熟”,“該邑秋收豐穩,鬥米賣錢八百,其量比渝大十分之二,而價轉視渝為減,災黎得慶更生,流亡皆可複業,殊足喜也。”則是在光緒丙申、丁酉年,大寧人民戰勝了百年不遇的災荒,又成功修建了業紹千秋、功垂百世的堅石城牆,堪稱曆史奇跡。

熊知縣賑民修城功不可沒。大寧人民和夔州知府以其“政聲顯著,建城有功,應予旌表”上報。經清廷批準,於次年在縣城西來關下給熊登第修建了一座“德政坊”(坊被毀於“文化大革命”期間)。全坊選一色青石建造。坊分三層,四柱落地,開三門,通大路。其頂端雕有望天獅子,工藝精湛,栩栩如生,望之儼然。首層中部刻“五龍聖牌”一麵,內書:“旌表:大寧縣七品正堂熊芙菁老大人德政坊。”坊之四柱鐫刻對聯。其正中一聯為夔州劉心源知府所題,聯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