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乙肝春季科學保健(1)(1 / 3)

慢性乙肝

慢性肝炎很常見,診斷常不困難。然而,慢性乙型肝炎很少在發生後即能作出早期診斷,多數病人就診時難以說明何時開始有病;就診時,甚至多次門診後醫生也未必能正確說明病情程度;有的病人病因不明或治療無效,輾轉求醫尚無結果;有的病人病情似已緩解,多年穩定,都認為已經“痊愈”,卻在一次“感冒”中發現已是重度肝病;也有病人血清轉氨酶反複增高,經對症甚至抗病毒藥物久治不愈,以為病重,肝穿刺卻僅是輕度肝炎。不少人是在獻血、參軍、就職或婚前檢查時發現HBsAg(+),同時ALT 增高進而確診慢性乙型肝炎;不少人有疲勞、食欲缺乏等非特異的肝病症狀已多時,檢查才知是慢性肝炎;有的病人無肝病史,首次就診有黃疸、腹水和門脈高壓,進而確定已是重度慢性乙型肝炎。已知的慢性乙型肝炎定期檢查,約20%病變進展成為慢性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最常見的症狀是疲乏,與勞累程度不一致,或休息後也不恢複。但各人對疲乏的敏感性不同,關注程度也不同。疲乏是最不特異的症狀,可出現在各種生理和病理情況,隻能提請注意,難以就此作出判斷。食欲減退是教科書中描寫最多的肝病典型症狀,其實在輕、中度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中並不普遍,程度也多輕微。許多病人甚至還能耐受宴會應酬,但已不如病前貪吃。肝區鈍痛卻很常見,尤其在顧慮較多的病人。憂心忡忡,夜不成寐,撫肝怵然,疼痛不已。疼痛與炎症活動並不一致,雖不影響正常生活,卻很難治療緩解。上述症狀常在檢出HBsAg 後出現。也隻是在檢出HBsAg 後才能賦予特定的意義。有較多病人自訴尿黃。尿黃可有不同情況:並非發病,隻是飲水不足或病人過度關注;亞臨床黃疸,雖無鞏膜黃染,血清膽紅素可有輕度增高;無黃疸的較重慢性肝炎或已有肝硬化的病人可能由於尿膽原增高;較重的慢性肝炎出現黃疸。

慢性乙型肝炎的體征:許多病人肝大和(或)脾大。但近年來病人就診時許多醫生不摸肝脾,這一技術正在“退化”,超聲對此似乎也不很靈敏。輕、中度慢性乙型肝炎很少出現黃疸,黃疸常是重度慢性肝炎的表現。初診時僅在少數病人發現蜘蛛痣,蜘蛛痣常標誌慢性化的程度或病變的進展。也有病人就診時有明顯的肝病症狀和體征,常已是重度的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的實驗室檢查:多數病人已有HBsAg(+)史多年;許多病人隻是在常規體檢時才檢出HBsAg ;少數病人有症狀後才檢出病毒標誌物;由急性乙型肝炎慢性化者罕見。血清AIT 增高,起病急的增幅高,緩慢起病的增幅低,增高幅度並不一定說明病變的程度,卻能正確反映病變的活動性。血清球蛋白常增高,隻反映感染的長期性,不說明病變的程度;因球蛋白增高(不是白蛋白減少)所致的A /G 比率降低,也與病變程度無關。重度病人血清膽紅素增高。

血清標誌物:檢測IgM 抗HBc 的Abbott 試劑經特殊標定,陽性結果可以確定為急性乙型肝炎;未經標定的試劑在慢性HBV 感染的活動期也出現陽性結果,滴度較急性感染時低,但沒有鑒別急、慢性的界限值。急性乙型肝炎病人早期HBeAg 血清轉換,標誌感染趨向恢複;慢性HBV 感染在活動期後HBeAg 持續,也可轉換。急性乙型肝炎病人HBsAg 在6個月內陰轉;慢性HBV 感染病人炎症消退後HBsAg 仍持續。

肝組織學:急性病毒性肝炎的肝組織學特征是腺泡內炎症和肝細胞變性特別明顯,且均勻分布;慢性乙型肝炎急性活動時腺泡內炎症大多較輕,以彙管區炎症和間質反應較明顯。急性病毒性肝炎時彙管區炎症浸潤,炎細胞可向鄰近的實質溢出,易與慢性肝炎的界麵性炎症混淆;慢性乙型肝炎急性活動無或僅部分界麵有炎症,無或僅輕微纖維化。

然而,慢性乙型肝炎急性活動的重症病例僅幾個月就可發生橋樣壞死,甚至向肝硬化發展;急性乙型肝炎發生橋樣壞死較少,無向肝硬化發展的組織學特征。

病程觀察作出判斷:6個月內HBV 抗原血清轉換者多為急性乙型肝炎,否則可能為慢性。但可有少數向慢性發展的急性乙型肝炎;也可有個別初次就診便已近恢複的慢性乙型肝炎。

1.慢性乙肝用藥經驗原則

(1)疏肝宜柔:肝為剛髒,肝體宜柔,肝用宜疏。慢性肝病多兼有氣鬱之證,治療用藥宜柔中兼疏,疏中兼柔,使氣血調和;一要防止疏泄太過,以免有損肝體;一要避免養陰礙胃。同時彭勃還認為在一張處方中不宜用多味疏肝藥,取藥應輕疏柔和而不傷陰,常用者有鬱金、合歡花、綠萼梅、麥芽等。其中麥芽甘鹹微寒,既可疏肝又可健胃,藥性平和,為常用之品。疏肝湯劑若久服,藥方不宜過大,藥量不宜過多,更須注意柴胡升散之性。另外,要疏肝與柔肝並用,如與枸杞子、白芍配伍,既可協同提高療效,又可製約藥物之散性。